《黄帝内经》记载: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这是我国古代首次向人们发出“淋病”的警报。此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便腹弦急病,引脐中”,对《内经》作了补充,还提出了用狼牙汤浸洗治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提出了“七淋”,其中有些即是现代淋病不同症候群的表现。 有些性病传入我国是在16世纪初。其时,葡萄牙人将梅毒传入我国岭南,并迅速向江、浙、京等地区蔓延。由于梅毒对人类危害极大,所以我国医学家感到十分吃惊,立即做出各种防治措施。同时,出现了大批治疗性病的专著,如《韩氏医通》《外科心法》《外科发挥》等,从诊疗个案着手,并对二期梅毒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对梅毒治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参考意义的是陈司成1632年写的《霉疮秘录》。它用问答式记述了梅毒的病因、病机、治验,并报告了29例患者,进而认识到性交传染和非性交传染的两条途径;梅毒病的复杂、广泛、多发的特性;梅毒的遗传和早期先天性梅毒的症状隔离在预防方面的重要意义;治疗不彻底的危害性等。 我国古代对性病认识最深刻、治疗最有效的是在清代。清代《医宗金鉴》对杨梅斑、杨梅疮等性病症状都做了较仔细的描述。在治疗方面,以七宝丹、三仙丹、将军丸、轻粉八味消毒散等组方,其中有些药方对建国初期消灭性病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