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第 3 页
2.3 营卫不和证
主证:多见于青壮年人,风团反复发作,长期不愈,除风团、瘙痒外,其它无明显不适。舌脉如常。
基本方药:桂枝汤加白藓皮、地肤子等。
兼血虚者加当归;兼气虚者加生黄芪;兼内热者,加栀子,等等。
以上证型源于临床,与教科书明显不同,但按此辨证治疗却多有良效。其与教科书书及当前中医皮肤科界一般辨证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湿”与“虚”在慢性荨麻疹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湿性粘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不少情况下,“湿”与“虚”往往同时致病,导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辨证也极见功力。“湿”与“虚”实际上是导致“风”邪长期留恋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湿”与“虚”的存在,“风”要么无所依附,要么被正气及时驱除。这里“虚”有四层含义:卫气虚、血虚、卫阳虚、气阴两虚,也可以认为具有“虚”的程度和层次不同,如卫阳虚重于卫气虚。这些“虚”的存在,是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也是风邪留恋的根源。还需指出的是,在进行中医辨证时,慢性荨麻疹某个证型的症状或体征并非都要具备,但见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即可,不必悉具,完全具备者临床并不多见。
3. 证候演变 先实后虚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痊愈过程具有一定的的规律,即其证候在治疗开始至治疗结束呈现阶段性演变。通常首次就诊时以以下二种证候多见:其一,肺卫不固兼有湿热证、血虚证等,舌质红或稍红,舌苔黄腻;治疗一段后,随着病情的减轻,舌质转为淡红或淡白,根据证候的转变适时调整治法和方药后病情会进一步减轻,否则停滞不前,最终以温阳益气补血法收功者不在少数。笔者体会,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根本多属阳虚、血虚,而其病起则仅表现出气虚或兼有湿热,通过补气而“气”恢复以及湿热清除后,阳虚本质才逐渐显现。值得一提的是,临床治疗不能越过气虚、湿热而直接温阳,而只能循序渐进,一步步使疾病缓解直至完全治愈。其二,风湿热蕴肤证,这种证候约有二种转归:一是通过治疗,风湿热祛除,疾病痊愈;一是通过治疗,风湿热少去,但又出现卫气虚(肺卫不固)证,而必须在疏风除湿清热的同时加用益气固表药,以竟全功。其证候变化之多端,实难一一详述。但“虚实夹杂”逐渐转为纯虚,或“先实后虚”,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或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