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光一教授诊治发热经验撷要
□ 严季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孔光一教授,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他精熟于热性疾病及内、妇、儿科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疗效甚佳,尤精于发热的诊治,经常有一些迁延日久的顽固性发热患者,曾经中西医诊治无效而来求诊,经孔老细心诊察,反复辨析,药投数剂,往往热退康复,屡获奇效。笔者有幸作为孔老的入室弟子与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师临证三年,现将孔老治疗发热的经验撷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轻清宣透法
此法适用于外感热病初起,邪在肺卫者,也有一些病人即使发热日久,若肺卫之证尚存者也可用之。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少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咽痛,咳嗽,舌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等。孔老常用吴鞠通桑菊饮、银翘散及陈平伯凉解表邪法加减化裁,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鱼腥草、前胡、桔梗、僵蚕、牛蒡子、黄芩、荆芥穗等,这些药物大多气味清薄,质地轻扬,有外宣内清、利肺解毒之功效。孔老反复强调:邪在肺卫者,应随其性而宣泄之,轻清宣透,气机宣达,郁热自然散去;切忌大苦寒凉,否则寒遏热伏,百病丛生。若咳嗽,加半夏、浙贝、苏子梗;咽痛加玄参、赤芍;鼻衄加白茅根、丹皮,荆芥穗改为荆芥炭;便不畅加玄参、栝楼。
典型病例 葛某,女,7岁,2003年4月29日初诊。
发热起伏一周,鼻不畅,喉痒,咳嗽痰少,头痛,咽红,脉弦滑,苔薄。西医诊断:上感,证属风热郁表,肺卫失宣,治以清宣。
荆芥穗6g,银花10g,连翘15g,黄芩10g,鱼腥草20g,前胡10g,桔梗10g,苏子梗各6g,浙贝10g,僵蚕10g,牛蒡子10g,神曲15g,甘草4g,三剂。
嘱家长第一剂药分三次服,每隔4小时一次,第二剂药分三次服,一天服二次,即一剂药服一天半。
三天后复诊:家长诉服上方一剂即烧退咳减,刻下尚有轻咳,纳欠佳,前方去荆芥穗、银花,加菊花10g,神曲15g,三剂调理而愈。
按:该患儿起病后曾服多种清热药但发热不降,览其药大多清凉有余而宣开不足,致使邪热阻遏,气机闭塞。孔老从宣肺利气、疏表透热入手,轻以去实,宣以去壅,郁热散去则病自愈。
二、宣上调中法
此法适用于肺胃郁热证。见易感发热,鼻流清涕,咳嗽不已,食欠振,便欠畅,或有腹痛,手足心热,易汗出,夜寐不宁,扁桃体及颈、颌下淋巴结肿大,舌苔中腻,脉滑数等。此证多见于小儿发热,多因患儿平素过食油腻等难以消化食物及巧克力等温燥零食,致使胃肠蕴热,又感风热之邪侵袭肺卫,此属肺胃同病,治宜宣上调中。孔老常用前胡、桔梗、苏子、苏梗、贝母、连翘、黄芩以宣肺清上,以半夏、神曲、炒莱菔子、枳壳、白术、甘草等理脾调中。若大便干结难解者,加元参、炒山栀以养阴泄热;纳食不振者,加砂仁以醒脾健胃,扁桃体肿大及颈、颌下有结节者加僵蚕、牛蒡子、赤芍利咽散结。
典型病例 黎某,女,3岁,2004年2月17日初诊。
发烧一周,体温最高达40℃,咳嗽痰少,汗少,便干,2~3日一行,食不振,颈部结节,舌红苔黄腻,脉浮滑。近几个月来每月发烧一次。西医诊断:支气管炎,证属肺胃郁热,治以调中宣上。
前胡10g,桔梗10g,苏子梗各6g,川贝6g,银花10g,连翘15g,黄芩10g, 鱼腥草20g,板蓝根10g,僵蚕10g,牛蒡子10g,元参15g,莱菔子6g,神曲15g,太子参10g, 5剂。一剂药吃一天半,并嘱家长控制患儿饮食,尤其晚饭不宜多吃。
2004年2月24日二诊:药后二剂即烧退,咳减,食振,颈结节减小,便干2日行,有痰,口臭,苔薄黄腻,右脉滑。上方去前胡、银花,加菊花10g,半夏10g,枳壳10g,白术10g,6剂 服法同上。
服药后该患儿身体一直很好,感冒发烧明显减少,纳食增加,二便通畅,体质明显好转。
按:小儿反复感冒,医家多从肺脾气虚论治,投以玉屏风散。但孔老认为,此病属虚者少,而内有伏热者多见。该患儿即为中焦积热内伏、毒滞肝胆之络、上扰肺卫失和所致。中焦积热,故见食不振、便干、手足心热;咽喉、颈、颌下部为肝胆经脉循行之所,经常感冒发热的患者,扁桃体及颈、颌下淋巴结常肿大,此为毒热留滞肝胆经脉之征;热毒内伏,最易招致外邪,外感之邪与内伏之热相合,致肺卫失和,则感冒发热反复发作;治宜宣上调中,兼以清肝散结。方中前胡、桔梗、苏子、苏梗、川贝、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宣上清热,莱菔子、神曲消食调中,僵蚕、牛蒡子、元参清热散结,太子参益气扶正;二诊热退咳减后增强调中之力,加枳术丸健胃消食通便。毒热内清,脾胃健运,正气渐充,则感冒发烧少有发生。
三、两清肝肺法
此法适用于肝肺郁热证。见发热咳嗽,胸胁不适,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此证病人平素多有肝经郁热或肝胆疾患,又复感风热之邪,引动肝胆伏热内发,遂成此证。孔老常用两清肝肺法以治之。常用小柴胡汤加减,药物有:柴胡、黄芩、半夏、连翘、鱼腥草、板蓝根、蛇舌草、丹皮、赤芍、桔梗、川贝、苏子梗、太子参、甘草等。
典型病例 沈某某,女,65岁,2003年10月29日初诊。
发热月余,初为低热,近复高热,少汗,咳嗽吐白泡沫痰,心悸,脉弦数,苔薄黄,少津。原有胆汁瘀积型肝硬化,脾胆已切,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X线片示肺部感染。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肝硬化。此证属肝肺郁热,治拟两清肝肺。药用柴胡10g,青蒿15g,黄芩10g,连翘15g,鱼腥草30g,桔梗10g,苏子梗各6g,半夏10g,川贝8g,太子参15g,麦冬20g,甘草5g,6剂。
2002年11月4日二诊:高烧已退,低热少汗,咳嗽减轻,食可,脉细弦,舌淡苔薄。药已对证,前方稍事加减,又进6剂而愈。
按:该病人原有慢性肝病,又复感外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方中柴胡、青蒿、黄芩、连翘、鱼腥草、牛蒡子、赤芍清肝肺之热,桔梗、苏子梗、半夏、川贝、生苡仁宣肺化痰,太子参、麦冬、甘草益气养阴扶正。热清痰化正复而病自愈。
四、开达膜原法
此法适用于湿热邪毒内伏膜原之证。见发热缠绵不解,日晡益甚,头晕口苦,胸痞呕恶,腹胀,便溏不爽,或便结,尿黄,舌红或红赤,苔白腻或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部分病人可见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孔老常用达原饮合小柴胡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青蒿、黄芩、草果、厚朴、槟榔、赤芍、白芍、知母、半夏、滑石、甘草等。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大者,加僵蚕、夏枯草、蚤休以解毒散结。
典型病例 于某某,男,53岁,2005年11月11日初诊。
发热起伏2月余,午后热重,清晨汗出热退,继而复热,口鼻出热气,口干渴,脘背畏凉,便溏日2次,尿黄欠畅,脉弦数,舌苔根白腻。西医诊断:发烧原因待查,证属湿热之邪内伏膜原,治拟开达膜原。
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草果6g,厚朴10g,槟榔10g,赤芍10g,白芍10g, 知母10g,麦冬15g,半夏10g,黄连5g,茯苓15g,生苡仁15g,茵陈10g,滑石20g,甘草5g,5剂。
药后热势渐降,原方加减又进6剂后烧退。该患者停药一周后发热又作,仍用原方加减,服药10余剂后热退病除。
按:该证为湿热之邪内伏膜原,导致气机失调,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常,方中草果、厚朴、槟榔开达膜原之邪,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之枢,知母、麦冬、赤白芍养阴生津,青蒿助柴胡透热外出,黄连助黄芩清热燥湿,茯苓、生苡仁、茵陈、六一散(滑石、甘草)清利湿热于下,综合全方,可使湿化热去,膜原气清,气机调畅,则诸症均解。
五、行经泄热法
此法适用于妇女月经期发热病人。孔老常说,经带情况与全身气血流通密切相关,疾病可由经带而致,亦可借经带而去。故孔老对处于月经期或月经前一周的发烧病人,常用行经泄热法,即在清热药中加入调经行经之品,务使月经行得通畅,经量略多,俾邪热随月经之行而去。孔老常用药物有:柴胡、赤芍、白芍、当归、半夏、青皮、陈皮、黄芩、龙胆草、丹皮、菊花、连翘、鱼腥草、川断等。若经前白带较多者,加败酱草以清利湿热;便干加白术、枳壳、栀子。孔老主张:月经期间用药不宜过于寒凉,过凉则使月经郁遏不行或行经不畅,瘀热不去,病必不除。
典型病例 袁某,女,15岁,2003年1月20日初诊。
低热或高烧反复5月,易感,咽不利,腰酸,便干,面疹,背疹痒,胸闷,月经将期,脉弦舌红,苔薄黄,曾做多项检查,均无阳性指征,西医诊断:发烧原因待查。孔老治以行经泄热。
柴胡10g,赤白芍10g,当归10g,郁金10g,半夏10g,青陈皮各6g,茯苓15g, 白术10g,枳壳10g,黄芩10g,龙胆草6g,炒栀子10g,丹皮10g,菊花10g,连翘15g,苏子梗各6g,川断10g。
2003年2月1日二诊:药后经行较畅,发热已退,腰酸减,面疹轻,便欠调,脉弦苔薄,上方去川断,继进七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例病人发烧缠绵已有5月之久,孔老借其月经之机,安扶正气,调其气血,行经泄热,因势利导,引邪外出而愈。
- 相关文章
-
王洪图教授运用温胆汤举验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