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治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饱胀、早饱、疼痛、恶心、呕吐等症,而无局部或全身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其发病率高达30%,占消化内科门诊的30~40%,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反胃”、“嘈杂”、“吞酸”范畴。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气横逆,犯胃乘脾,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而成。笔者将其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宿食内停、湿热中阻、肾气不足、寒热错杂八型,以此辨治获得了明显疗效。现将其分型施治略述如下:
肝胃不和
表现为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川芎、香附等。
肝胃郁热
表现为胃脘及两胁胀痛、灼热,食后疼痛不减或加重,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肝泄热、理气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药用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黄连、吴萸、公英、栀子、郁金等。
胃阴亏虚
表现为胃脘隐痛灼热,空腹尤甚,口干纳呆,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胃。方用沙参麦冬饮合百合汤化裁。药用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炙甘草、桑叶、百合、生地等。
脾胃虚寒
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迟缓。治宜补中益气、温胃散寒。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炙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干姜、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炙甘草等。
宿食内停
表现为脘腹胀痛,嗳腐吞酸,食后尤甚或厌食,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泻下臭秽或不爽,苔黄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药用神曲、山楂、连翘、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枳实等。
湿热中阻
表现为脘腹痞满,食少乏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身困重,怠惰嗜卧,便溏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或胃脘灼痛,痞闷,口苦尿黄,舌边尖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化湿清热。方用黄连温胆汤、三仁汤加减。药用黄连、大枣、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茯苓、薏仁、白蔻仁等。
肾气不足
表现为脘腹胀痛,喜揉喜按,腰酸膝软。偏肾阴虚者可伴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偏肾阳虚者可伴形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治宜补肾壮元。方用左归丸(偏阴虚者)或右归丸(偏阳虚者)。
寒热错杂
表现为胃脘痞塞疼痛,嗳气频频,呕吐泄泻,苔白黄腻,脉濡数。或口苦、口臭、胃中灼热、喜冷饮、大便干燥等热象与胃部怕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寒象并见。治宜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黄芩、干姜、黄连、大枣、人参等。
另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这类病人,可加大黄、黄连、黄芩、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虎杖等能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对伴有焦虑、抑郁、疑病的,多与病人交谈,解除思想顾虑,消除不良心理。饮食要以清淡、干净、新鲜、色香味美而富有营养为原则。忌烟酒、生冷、油腻、酸甜、麻辣之品,并做到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未饥先食、未饱先止。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