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案例辨析
□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
有效个案是临床经验传承的载体、系统总结中医学术思想的原始资料。为此,不应在形式上做文章,要力求从内容实质上下功夫。做到不假、不泛、不花,也就是说,要真实,有特色,不浮夸,能揭示其庐山真面目,从理论高度表述其辨证思路,凸显其思维分析方法、鲜活的诊疗经验及个性特点。今举有效疑难病证四例,按本人诊治的思路辨析如下。
例一:恶风畏寒案
张某某,男,45岁,2006年6月19日初诊。
怕冷7~8年,畏风,吹冷风有寒战感,颈以下脊柱冷甚,背后如置冰块,出汗稍多,大便有时不实。苔薄黄腻、质暗,脉细。查有结肠炎,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史,经调治均在正常范围。追溯以往治疗,屡用温肾补火、助阳消阴之剂无效,姑从痰瘀阻络、气血涩滞、表虚卫弱试治。
处方: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3g,制南星10g,炒白芥子10g,炙桂枝10g,炒白芍10g,生黄芪20g,防风6g,生白术10g,炮山甲10g(先煎),生姜3片,红枣4枚。7剂,清水煎服。
2006年6月26日二诊:药后怕冷趋向缓解,畏风不著,可以耐受空调,易汗,食纳知味,二便正常,苔薄黄、质暗红,脉小滑。守法巩固善后,原方加炮姜3g,制附片5g,煅龙骨20g(先煎),煅牡蛎25g(先煎),14剂。
案例辨析:本案八年痼疾,药服7剂,霍然而解,可见慢性久病若能辨证中的,亦可覆杯而愈。为什么辨证着眼以痰瘀阻络、气血涩滞为主?一因从中医理论分析,符合“怪病属痰”、“久病多瘀”之证,痰瘀互结势必阻滞气血,以致营卫不和,卫气不能行于外,而致阳虚卫弱 。二因病者体型偏胖,且有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等病史,与痰瘀病理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故用治痰之基础方二陈汤为主,合白芥子辛散行气袪络道之痰,借南星善走搜风之力袪经隧之痰,山甲活血通络直达病所,起到瘀化痰消,气血自和的目的。同时鉴于患者怕冷而畏风易汗,审是病由气血涩滞,卫阳不能外达,而致阳虚气弱,并非内在之真阳不足,故虽屡投温肾补火、助阳消阴之药无效,而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调和营卫,补气固表,反而切中病机。二诊加炮姜温脾化痰,制附片助桂枝汤以治恶风漏汗,龙牡以固涩,进一步巩固疗效。全方治实顾虚,标本兼施,耐人深思。
例二:慢性肾功能不全案
袁某某,女,72岁,2002年2月5日初诊。
1999年9月查肾功能发现尿素氮、肌酐偏高,未做特殊处理;2000年3月开始厌食,浑身无力,查肾功能尿素氮15mmol/L,肌酐160μmol/L,长期服用肾衰宁,今因病情加重来诊。
现见食少纳差,脘痞呕恶,浑身无力,大便少行,尿少,舌苔淡黄腻、质暗,脉细滑。拟从脾肾两虚、湿浊中阻、胃气上逆治疗。
药用:藿苏叶各10g,黄连4g,淡吴茱萸3g,法半夏10g,生大黄9g(后下),淡苁蓉10g,仙灵脾10g,潞党参10g,泽兰泻各12g,鬼箭羽15g,车前子10g(包)。14剂,清水煎服。
药后病情好转稳定,以后每次发作便服原方,病情稳定后继续服用肾衰宁。
2004年7月因病情又见加重,曾住院查肾功能:尿素氮19.5mmol/L,血肌酐300μmol/L,彩超:双肾缩小,左肾7.3×3.8,右肾7.5×3.4。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Ⅲ级、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
2006年4月15日家属代诉:患者怕冷明显,足背冷甚如浸冷水,现血压基本正常,仍拟温通泄浊、和胃降逆为法。
药用:藿苏叶各10g,生大黄6g(后下),炮姜2.5g,制附片6g,黄连3g,吴茱萸3g,法半夏10g,党参10g,生黄芪15g,淡苁蓉10g,仙灵脾10g,鬼箭羽15g,怀牛膝10g,车前子10g(包)。14剂。
案例辨析:本例为因虚致实,本虚标实之证。因病久积渐加重,标实成为病变之主要矛盾,故以治标为急,兼以顾本。体现笔者强调“急症治标重于治本”的理念。病变主脏虽然在肾,但已损及脾胃,且以呕恶厌食等为其特点,故又遵循“久病不愈从胃治”的原则,脾肾同治而尤侧重于治肾不如治脾的治疗策略,但又不宥于补脾,充分显示脏腑之间的整体相关性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从邪正消长关系而言,肾虚气化失司,必致水湿内停,湿浊酿热,水毒瀦留,久病络瘀,乃至湿热、浊瘀、水毒交互为患,侮脾犯胃,而致脾运胃降失常,由下犯中。六腑以通为用,今胃气不降则腑气不行,湿浊愈益瘀阻,水毒势必泛滥,损肾伤脾,标实与本虚愈益对立。故治疗虽重袪邪而意在安正,虽扶正亦不可壅邪。药用藿香、苏叶、黄连、淡吴茱萸、法半夏以苦辛通降,清中化湿,和胃降逆,生大黄以通腑泄浊,合苁蓉以补虚泻实,配泽泻、车前子以利水渗湿,泽兰、鬼箭羽以化瘀通络,并伍党参、仙灵脾补脾温肾,通中有补,药后症减,病情稳定,以后虽每见反复,但服药即平,迄今四载有余,看似对症治标,实则起到延缓病势发展的良好效果。
例三:咯血案
赵某,男性,18岁,2005年9月29日初诊。
2003年曾患咯血,今年7月又发,多个医院检查原因难明,疑为咽部血管扩张。采取手术治疗后仍见咯血,自觉咽喉有火热感,血色鲜红有块,少则20~30ml,多则300~400ml。心烦盗汗,时有头痛,纳可,大便正常,尿黄。寸脉小弦滑,舌苔薄黄腻,舌质红略暗。证属肝火冲肺,阴虚络损。治予滋肺清肝,降气降火,柔络止血。
炙鳖甲15g(先煎),生地15g,丹皮10g,黑山栀10g,地骨皮12g,桑白皮12g,大黄炭5g,炒苏子10g,茜根炭10g,降香3g,血余炭10g,地锦草15g,旱莲草15g,白茅根15g,诃子肉10g,五倍子5g,14剂,水煎服。
药后咯血得获控制,但无随访结果。2007年4月因它病来诊方悉。
案例辨析:本例咯血,现代辨病诊断难明,手术亦未奏效,反复发作已近3月,血出量多色鲜,自觉咽喉火热、心烦、盗汗、头痛,一派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之象。苔黄质红是属火热伤阴,寸脉小弦滑乃为肝经郁火上炎。病位虽然直接在肺,而其根源实在于肝,故从肝火冲肺论治。因肝郁化火,势必上逆刑金犯肺,肺受火灼则清肃失司,金不制木,阴伤络损而血从上溢。药用地骨皮、桑白皮以泻肺热,清金制木;丹皮、山栀直折肝经郁火;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即是降火,故用苏子、降香降气平逆;热伤肺络,故用大黄炭、茜根炭、血余炭和络化瘀止血;郁火伤阴,故取鳖甲、生地、地锦草、旱莲草、白茅根等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值得重视的是:肝经郁火肆虐,每有投苦寒逆折而不应者,故佐诃子、五倍子酸味敛肝,以敛为泻,同时还可敛肺降火。全方融清、降、滋、敛于一体。服药两周后,咯血即获控制,仅曾偶见少量咯血。2007年4月16日因它病又复展转来诊,其父亲告知服上方咯血愈后,近两年来情绪不佳,急躁易怒,曾有自残现象,经治不效。据症从心肝郁火,痰热伤阴辨治。并从中感悟到先后所病虽异,而其病机总以肝郁化火为致病之原,素禀肝旺是其个体特点。而“审证求机”从肝论治是取效之径。
例四:咯痰案
张某某,男,76岁。2005年10月26日初诊。
咯吐黏痰,迁延十多年不愈。长年咽喉黏痰渗咯不绝,质黏难出,色白多沫,口干咽燥,苔黄质暗,脉小弦滑。五官科检查为鼻炎、咽炎。先后曾用清肺化痰、养阴润肺、培土生金等法无效。姑从风痰伏肺,肺热阴伤,津凝液聚试治。
处方:南北沙参各10g,天麦冬各10g,天花粉10g,知母10g,射干10g,泽漆15g,山慈菇12g,海浮石10g,肿节风20g,玉蝴蝶5g,苍耳草15g,炙僵蚕10g,法半夏10g,陈皮6g,乌梅肉6g,诃子肉10g。14剂,每日1剂。
2005年11月3日二诊:药服七剂咯痰显减,二周近愈。仅晨起午后,咯痰小有发作。苔脉如前,原方加味再进。原方加炙桑白皮12g、炒苏子10g,7剂。
案例辨析:本例长期咽喉渗溢黏痰,咯吐不绝,而又口干咽燥,结合苔脉当属肺热阴伤,灼津炼液而为痰。但其怪异之处在于咽喉黏痰渗咯不绝,色白多沫,具有肺风伏痰之病理特点,故药用南北沙参、天麦冬、天花粉、知母养阴润肺以化燥痰;射干、泽漆、山慈菇、海浮石以化顽痰;法半夏、陈皮理气化痰,与养阴润燥药相伍,又可制其温燥之性;肿节风、玉蝴蝶以利咽喉,特别是取苍耳草、僵蚕以祛风痰;乌梅肉、诃子肉敛肺清金,以使津从正化。故药效显著,二诊加桑白皮、苏子清肺降气化痰,而获临床控制。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