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运用温经祛风散寒法治疗颈椎病经验
【摘要】 施杞教授主张颈椎病从痹论治,运用温经祛风散寒法治疗颈椎病是临床总结出的有效方法。本文阐述了颈椎病与风寒湿的关系,并总结了施杞教授以益气活血补肾为大法,辅以祛风温经散寒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关键词】 痹证 温经祛风散寒 颈椎病 施杞 老中医经验
施杞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乃我国中医伤科名家。先生推崇整体观及“十三科一理贯之”的学术思想,临证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对颈椎病的治疗疗效显著,海内外求治者甚众。先生常曰:颈椎病,亦有虚实之别,邪正之交织,病邪之偏重,或风寒、或痰湿、或虚损、或本亏,种种不一,需辨病与辨证、辨型相结合。现将施杞教授运用温经祛风散寒法治疗颈椎病之经验介绍如下。
颈椎病与风寒湿的关系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自然退行性变化过程中感受外邪或劳伤,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加重退变,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 先生主张颈椎病应从痹论治,因为颈椎病除其内因正气不足、肝肾亏虚之外,外邪风寒湿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亦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故颈椎病临床多兼有风寒湿邪外袭症状。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如结,如裂。”痹又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素问·痹论》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五体痹、五脏痹表现十分类似,颈椎病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按五体痹辨证论治,交感型、脊髓型按五脏痹辨治,可谓效如桴鼓。在古代文献中相关论述亦是随处可见。《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部,风寒外束,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故见颈背强几几。又如清代的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曰:“肩背痛,不可回顾, 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 宜风药散之。肩背痛,脊强, 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先生通过现代实验研究亦证实,不同强度风寒湿刺激家兔颈部,从形态学上观察到风寒湿刺激可以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机理是使颈椎间盘组织中胶原酶(MMP1)、中性蛋白多糖酶(MMP3)活性升高,从而导致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颈椎间盘出现退变。说明风寒湿邪可加重颈椎病生物力学失衡过程,促进颈椎间盘进一步退变[2]。
辨证用药
风性善行,乘虚侵袭人体可发生疼痛游走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易感觉冷痛。湿性重浊,使气机滞留不散,伤于湿则感重着不适。三者结合,病情变化多端。先生善于抓住要点,对症下药,每有应验。
祛邪不忘扶正,多用益气活血药 颈椎病患者必肝、肾、脾之正不足,然后风、寒、湿得以深入而成痹,故治颈椎病之要,恒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次[3]。先生以益气活血大法扶正,再投入温经散寒之味,辅以搜风通络祛邪之品。扶正多用圣愈汤、补中益气汤。颈椎病日久不愈,气血凝滞,故先生注重活血化瘀,方用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王清任曾在《医林改错》中指出:若痹证用温热发散药不愈,用利湿降火药无力,用滋阴药无效者,是因风寒湿之邪入于血脉,使血凝不畅之故,所以采用逐瘀活血、通经祛邪之法,将活血药和祛风药同用[4]。先生曰:治痹益气活血,虽为佐使,实治根本。当然,运用扶正祛邪法须根据邪正盛衰消长情况,分清主次先后,或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病久伤肾,常用补肾药 肾为五脏之本,颈椎病日久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加之患者多为中老年,肾气本就逐渐衰少,故颈椎病肾督亏虚为本,风寒湿为标。故先生常结合补肾药治疗颈椎病,每用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杜仲温壮肾阳,亦常用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车、鹿茸收功,常用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益肾蠲痹丸、金匮肾气丸等。补阳药性多温燥,易助火伤阴,故先生常配伍益精血之品,如知母、石斛、龟版、鳖甲、当归、熟地等,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治颈痹,温经祛风散寒 先生曰:颈椎病,若单以益气活血补肾之剂,难免失矢之的,须辨其因,察其邪之所偏盛,分别主次,攻破要点,方能奏效。
若患者表现为周身疼痛,患无定所的特征,先生在益气活血补肾大法上随证加祛风之品。风有外风、内风之别。祛外风之法,邪在表应予辛散发汗,多用苏叶、薄荷、防风等外开皮毛、疏解风邪之品,邪在里多用羌独活、威灵仙、伸筋草、秦艽、防己、络石藤之类。若病久肝风内动,有痉厥抽搐症状,先生多用动物类及矿物类药,以期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如羚羊角粉、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先生善用风药,不只一味单求祛风,更是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方中常配当归、红花等活血之品,以助祛风之力。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