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辨治唇炎
马建国 张向峰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唇炎是常见多发皮肤病,中医称“唇风”,《医宗金鉴》:“唇风……此证多生下唇,初起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又似无皮。”脾主口,其华在唇,唇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故笔者认为本病与脾胃功能失调息息相关,并从脾胃辨治本病收到良好疗效。
案1 刘某,女,29岁,2009年5月4日初诊。上下唇红缘呈现出干燥脱屑,脱落的基面潮红光滑,不久又发生或结成鳞屑痂,有裂口,疼痛症状明显,伴有出血,并有灼热不适感,反复发作4个月。期间内服药物数种(不详),外用红霉素软膏、甘油等,只能一时缓解。口渴欲饮,二便可。舌质红,苔少,脉细滑数。证属脾胃阴虚,蕴热化燥,口唇失润,外受风侵,而致燥裂。治则:滋阴清热,润燥疏风。处方:生地30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天花粉12克,玉竹12克,丹皮10克,防风6克。10剂,水煎服,日1剂。外用:紫草油涂搽,日3次。
服药后,口渴、唇部干燥脱屑症状大减,唇色转淡红,原方略作加减,继服6剂后,唇部干燥皲裂症状告愈。嘱其愈后忌食辛辣之物一段时期。
案2 孔某,男,34岁,2010年9月12日初诊。唇部呈现溃烂面或水肿性斑片,皮损表面浸润肥厚,伴有结痂及脱屑,觉有灼热黏腻不适感,反复发作半年。皮损发作时口苦口腻口黏,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脾胃湿热,日久蕴结口唇,而致上述诸症。治则:健脾胃除湿热,佐以润燥。处方:白术12克,茯苓12克,苍术6克,佩兰10克,砂仁10克,厚朴6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滑石10克,知母10克,竹叶6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外用:栀子油(栀子15克,芝麻油100克),炸枯滤渣待凉,日3次涂抹。嘱患者平时戒烟限酒,少吃酸、辣、油炸食物,多饮水、吃新鲜蔬菜水果。
服药8剂后,口苦口中黏腻症状大减,唇部皮损基本消退,二便正常,方中去竹叶、滑石、黄连,续进6剂后,诸症告瘥。
按:案1辨属脾胃积热,伤阴化燥,唇失脾胃津液滋润,而致干燥脱屑裂口疼痛。取生地、知母、麦冬、石斛、天花粉、玉竹、丹皮滋阴清热润燥,防风疏风。诸药共用,使唇部得以滋润,燥裂症状愈合。案2辨为脾胃湿热,熏蒸蕴结于口唇,故以白术、茯苓、苍术、佩兰、砂仁、厚朴、黄连、栀子清解脾胃湿热,佐用知母清热润燥,以滑石、竹叶、甘草导热下行而收全功。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