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中医学术:说说脾胃与痰饮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6 20:42:02

中医学术:说说脾胃与痰饮

  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的一种疾病。《内经》谓之“积饮。”《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并以专篇论述,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根据。痰饮皆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

  脾胃为生痰饮之源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其水液运行输布,又依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宣降以通调水道和肾的蒸化开合,分清泌浊作用,而其首要尤在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上连下,不仅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而且又是水液代谢的中流砥柱。“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而为胃行其津液。脾健胃和,运化正常,津液和调,化生水谷之精微以“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医门法律·论脾胃》)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说明痰饮乃水湿积聚而成,造成水湿积聚之由,又因于脾胃之虚,故又有“脾为生痰之源”。

  痰之与饮,异名同类,稠浊为痰,清稀为饮,前人谓痰属阳,饮属阴言其成因,尤在泾,认为胃多生痰,脾多凝饮。尤氏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之精津,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

  痰饮之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有关,而脾胃则为其病变中心。李东垣之《脾胃论》云:“脾胃虚则肺最受病。”如脾胃虚弱,上不能输化散精以养肺,俾肺气亦虚,易受外邪所犯,肺之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液內停聚而为痰饮。另外,脾胃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而为痰饮,上渍于肺,令人喘息咳唾。此谓“聚于胃,关于肺”,“肺为贮痰之器”也。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