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式应提高专业化程度
□ 刘可勋 贵阳中医学院
传统中医学的临床诊疗应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但这种分工应该具有中医特色,促进中医学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研究若不是按照中医特色和优势所进行的分工和专业化,往往会导致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走向误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的发展水平又是以社会分工所导致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为标志,社会生产的分工必然因生产技术的需要而使科学发生专业化分化,近、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专业分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分科越来越细。
传统中医学缺乏细致分工
我国的传统中医学却不是这样,它既缺乏细致分工,专业化程度又很低,特别是临床诊疗方式仍然处于一种相当于个体手工操作方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四诊资料的收集由医生个体手工完成。中医四诊是获得人体整体阴阳盛衰、正邪斗争状况“精微信息”的主要手段。然而,直到今天,望、闻、问、切四诊均由一名中医生来完成。医生要独自采集全部疾病信息,没有一种能代替医生感官或延长医生感官的科学仪器或工具为医生所利用。
2.辨证论治由医生个体脑力完成。在临床中整个辨证论治过程是由中医生一人的脑力来承担的,医生既要凭手工方式收集疾病信息,又要靠一人之脑力来分析处理疾病信息,随着就诊病人的变换,医生的感性操作和理性操作在不断转移,临证病人一多,看病质量和看病速度必然受到影响。
3.中西医结合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局限。在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由于中医学没有自己的精细分工和专业分科,只得按西医学用“还原论”作指导在“分析程序”基础上建立专业分科,使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医辨证论治演变成西医分科,辨病下的中医辨证分型,用西医局部“病灶”的诊断指标来“客观化”中医诊断指标,从而局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医药的学术优势,最终导致“中医西医化”。
4.中医诊疗方式社会化程度低。中医临床因为没有做到精细分工和专业分科,使中医诊疗方式社会化程度很低。若要成为一个较好的中医生,除了全面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外,只能靠多年个人经验的积累。
保持中医学术优势需要分工
早在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就曾指出:“分工有许多好处:一是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使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二是使劳动避免因转变工作而浪费时间;三是能引起劳动者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因此,要实现中医临床诊疗方式现代化,只有在保持中医药传统学术优势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分工,提高专业化程度。
1.要在保持中医学术优势的前提下实施四诊专业化
在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专业化过程中,应区分整体综合性信息的专业化和分析还原性信息的专业化。中医通过四诊采集到的大多数局部组织器官或全身的变化信息(如脉、舌、面部表现及病人自我感受等),所反映的主要是人体整体阴阳盛衰、正邪斗争的状况,故具有整体综合性信息的意义。因此,要对中医四诊实行专业分工,让望、闻、问、切四种诊查不再由医生一人承担,而是分别由中医“诊察师”来负责。“诊察师”必须从心理学上培养和提高其“感知素质”。例如,“望诊师”必须视觉灵敏,倘有色盲和色弱者就不行;“闻诊师”必须嗅觉灵敏,善于分辨各种分泌物气味;“问诊师”必须逻辑思维清晰,善于引导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状况;“切诊师”必须手指触觉灵敏,能基本感觉28脉或更多脉象。并且对他们还应培养心理学素质和应用现代传感仪器的技能。因此在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有较长时间的感知能力培训和临床实习,从长远的发展需要上看,当这些“诊察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知体验后,就有可能应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学等有关声、光、电、热、磁的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创造发明出真正符合中医临床实际需要的诊察仪器来。而西医学的诊断目的偏重于找出“病灶”之所在,从整体分析到系统、器官、组织乃至细胞的病变状况,其采集的信息主要属于分析还原性信息。由于采取的信息性质不同,为此目的而研制的诊察仪器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不能毫无选择地采用西医诊察仪器来应用于中医诊断,必须精心研制采集中医疾病信息的中医诊察仪器。
2.在四诊专业化基础上实施临床辨证论治的专业化
中医辨证基本上是利用四诊收集到的人体精微信息,依靠医生的辨证思维来分析处理,从而逻辑地推理出中医的病和证,这一过程可以利用现代思维机器——电脑。电脑中医辨证不像中医生那样受主体条件(生理、心理条件)的局限,只要运行正常,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难度较大,它涉及到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结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纲领的内在统—研究,中医病、证、症的规范化研究,建立新的中医医理模型和数理模型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诊疗程序编制的研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3.要有中医特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方式
要实现上述中医临床诊疗方式的专业化发展,就必须要有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的专业化,这就要在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下列专业体系:
(1)中医“诊察学”专业体系,专门培养中医临床四诊人才和诊察仪器研发人才。分两个专业:四诊临床应用专业和四诊仪器研制专业。
(2)中医辨证论治专业体系,培养辨证论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专业人才。分三个专业:中医证治理论体系研究专业、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专业和中医证治体系软、硬件开发专业。
总之,应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学术优势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应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来研究中医,通过专业化发展来促成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的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曾指出:“中医学存在着学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细、量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二级学科的边缘、界限及学科前沿。”因此,有必要“在保持整体方法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分析研究,加强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研究的积累,才能求得质的飞跃。”他强调了中医学术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应该引起中医学术界的重视。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