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对中医药教育是否真的重要
□ 高新军 本报记者
日前,2007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正在报名中,大学生们即将进入紧张的备考。
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能超过外语的。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可以没有,但外语是每个学生必须上的课程。中医药高等院校当然也不例外,去各中医药高校的自习室、图书馆看看,手里捧着外语书的学生绝对多过研读中医四大经典的。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为了方便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为专业服务的。然而,现在的高等院校英语教材却几乎一样。学生对于外语课设置目的也不甚明白。记者在某中医药大学里看到一位同学正在背诵英语单词,就问他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他愣了半天,说为了应付考试,为了顺利毕业,为了将来好找工作。这个回答似乎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确,有多少中医药学生是真正想去掌握外语而学习外语的,又有多少人认为外语可以促进他的专业课?记者在学校图书馆采访了一位女生,她说自己在新东方学校报了好几个英语培训班,目前英语水平还算不错,她的理想是出国,去国外发扬中医。而当记者问她“经络”、“汤剂”、“脉象”等中医词汇用英语如何翻译时,她却回答不上来。如果这个样子,即使她通过了雅思、托福考试,顺利出国,那又如何保证能将中医国粹准确地翻译给外国人,让他们明白呢?
记者调查发现,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对于外语的投入,无论是时间,还是财力、精力,都是最多的,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与投入不成比例,而且毕业工作后,外语的使用机会也很少。在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外语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专业课的研习必然就少了。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苦学外语,收效又是什么呢?是依然不能用外语流畅地交流。据调查,我国约有4亿人口接受过英语教育,然而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却仅有2000万人。对于西医院校学生来说,学好外语,能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也许最大的用处就是将来毕业工作后能顺利通过晋升职称时的外语考试。记者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一所县级医院,他说毕业后这么多年,根本就没有用到英语的机会,当年学的那些英语早就忘光了。相信同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时间的浪费,资源的浪费!
记者听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酷爱中医,《伤寒》、《金匮》能倒背如流,各大医家的临床医案他都用心研读,因此专业课成绩优秀,而且还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让他头痛的是英语成绩一塌糊涂,每次英语考试都不及格,需要补考,英语四级更是屡考屡败,直到毕业也没通过。好在该所高校当时并未规定英语四级不过不准毕业,虽然拿到了毕业证,但是因为没有四级证书,他进不了大医院,不得已回到了老家农村。有人觉得他的专业那么好,应该考研继续深造,可想到考研对英语要求那么高,他却步了。凭借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医案,他治好了许多患者,很快就在当地成为了名医,慕名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以本科为例,各中医药院校,外语课的课时一般都是两年,而其他任何一门专业课的课时都没有如此之多。同样是作为语言的课程——医古文却仅仅学习一学期,课时很少。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理论来源于古代文化,若要对中医理论和经典著作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扎实的古文功底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院校并未给医古文足够的重视,古文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对于中医经典、古代著作的研读存在疑惑和偏颇,使学生仅仅限于课堂老师所讲内容,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丰富阅读面,也就不能有更多的理解和领悟。
中医既是一种科学技术,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古代的大医家,往往都博古通今,而且非常重视对经典医籍的阅读。我们知道,汉语言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同样的事物,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述,只有掌握更多古文言知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古医籍的内容,从中汲取精华。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医卫界政协委员提出,应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古文学习。我们姑且不说需要学生对古文有多深的造诣,好多学生对于现代汉语都表述不清,所写论文错误百出,甚至牛头不对马嘴。有些高职称的专家、教授、医师,文章中不光有用词不当,还有语法错误,甚至还有根本不通的语句。而这些文章有的还附着英文提要,似乎有英文提要才能显出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深厚造诣”。
汉语是深厚而严谨的,如同中医一样,我们的中医学子们应该打好扎实的古文基础,认真研习中医典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就在记者发稿前,人事部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工作的基础上和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了《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了从事临床中医药、民族医药专业的人员可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希望这个规定能影响到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能对外语课程设置有所调整,学生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课。
- 相关文章
-
莫让外语成为中医学子的羁绊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