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 培育创新人才——福建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李灿东 张喜奎 福建中医学院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中医院校亦不例外,在过去的6年中,在校生增加了近7倍,无疑促进了中医高等院校跨越式发展。在此形势下,如何保证办学质量,培育适应新形势需求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目标。
自2003年开始,我院在中医学和针灸专业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中医师承班教学模式,着重围绕解决中医学术传承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对现有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论证,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充分发挥现代高等教育和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优势,突出中医早临床、勤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厚实基础和文化功底的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目前已办两个班,受到省内外专家的好评。
一、在知识结构上,强化目标,衷中参西
目前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中,中、西医课程比例在7∶3~6∶4之间,我们发现这种课程体系结构一是不利于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信心和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因此,如何从教学计划上处理好中、西医比例是教改的第一步。其次应着重解决中医专业开设西医课程的目的,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在师承班的培养目标上,确定了知识结构以中医基本功为主,兼通西医知识为辅,明确了以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置、学分认定、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例如,学生根据自身设计的培养目标,首先完成本年级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选修课中的西医课程可免修,加强中医文化、中医思维和中医技能的培训,开设中医经典和具有临床特色的选修课,使他们既有深厚的中医功底,又具有必须的西医知识;既能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又能在临床上较为熟练地运用中医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在培养模式上,固定师徒,着重继承
中医院校自成立以来,两种教育方式各行其道,互不交融,目前以院校式教育为主流,师承教育几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众所周知,前者的优点重在集诸师之长,以开启思路,且通过有序课程安排,使其知识结构更全面。其缺点在于观点繁杂,令人莫衷一是,尤其对初学者,易造成混乱,不利于学术和医技的传承;后者则突出了中医早临床、勤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其不足在于易受教师个人学术观点的影响,产生偏见。综合分析,不难看出,彼长此短,互补性强。
为此,我们在继续实行院校式教育的基础上吸取了传统师承培养的合理内涵。教改的切入点首先是选择兴趣浓、悟性高、学习好、能吃苦的学生,而老师的遴选突出了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其次是固定了师徒关系,让学生在课余跟师门诊、随师学习。其目的首先是继承老师学术思想,再通过课堂诸多老师教学,扬长补短。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首批学生已基本能够开出教师治疗该病的“处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在教学方式上,讲议并举,实现互动
我们对师承班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了讲授与讨论并举的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师承班的学生与同年级学生同堂上课与平时跟师门诊、学习讨论相结合,二是在师承班中特别开设的选修课与定期召开的师生座谈会及同学们自己召开的学评会相结合,对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广泛讨论,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达到了启发思路、理解问题、纠正错误的目的。师承班最大特点就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老师与同学接触时间多,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当面请教老师,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鼓舞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在思维训练上,亲验实例,主动创新
中医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既是我们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也是保证中医长盛不衰的关键。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对事物规律的探索和追求,教师言传身教,学生亲历其境,更能激发创新精神。师承班的同学们在跟师的过程中,一是在门诊学习教师对疾病的防治方法,在不断地追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师的“绝招”,往往超越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对历代医籍的学习和领悟;二是学习教师的著作和论文,其独特的学术思想,新颖而又切合实际的观点,使他们明白了学术的传承是创新的源泉,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是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
五、在考评标准上,打破常规,重视技能
我们对师承班部分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一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考察,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平时考查成绩,主要观测点是学生对教师经验的总结和消化。二是基础理论和经典考试,考查学生的中医理论功底。三是临床病例考试,由专业课教师按常规评分和指导教师评分相结合,强调中医临床教学的个性化特征。考试方式的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科特点,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在学风建设上,培养兴趣,增加动力
近年来,学风问题是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中医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就业压力,中医院校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上“中医无用”等观点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中医的服务范围缩小、服务能力下降有关。而师承班同学由于较早地进入临床跟师学习,老师们高尚的医德、医风对同学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学们对中医事业的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氛围浓厚了。同时,由于对临床的感受和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的学习既有了针对性,又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中医本科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虽然仅仅是开始,但我们相信,这对于在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 相关文章
-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