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改革实践
□ 吕文亮 黄必胜 章程鹏 王彦春 陈琳 湖北中医学院
由于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潜在不足和中国医疗市场的现实,制约了中医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和模式创新,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模式优化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认为五年制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基于对中医学学科属性的认识及人才知识构建要素的深刻把握。同时,以湖北中医学院的教改为例,探索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中医学的哲学体系、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发展模式、文化特征等具有较为明显的人文属性。反观历代名医之所以成为名医,除其长期临床实践之外,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功底,其知识结构与中医的学科属性相适应。中医的经典著作本身亦含丰富的文史哲知识。中医药学包含有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药学,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知识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知识构建要素必然强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医人才知识模块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与传统文化这个整体及整体中的其他部分发生各种联系,所以要全面、深刻认识中医学,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理解,透彻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诊疗经验、临床思维。离开传统文化,中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传统文化和临床实践共同造就了传统中医人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产生并且决定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在今天也不容忽视。中医临床家的医德、医技、医学理论临床思维无不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传统文化这一视角观察中医、发展中医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史亦表明这条道路是可行的。强化传统文化的教学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临床诊疗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潜在不足的思考
中医教育由于以下各种原因没有完全实现近代的转型。首先,在西医学参照系下,中医学术水平评价以及中医学人的心理均成为中医学近代转型的阻力和障碍。其次是中医学的科学模式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因此,无论是中医学生存的近代文化科学外界环境,抑或中医学自身,难使中医学人才培养沿着继承的方向发展。
由于各方面原因,现代中医人才培养除部分沿袭近代民办中医教育模式外,基本是仿照西医的办学模式,加之是近代中医教育转型的先天不足和现代中医教育研究的薄弱,现代中医教育很难进行如何选择自己学科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思索,而是直接借用了现代医学学科教育的模式。这一模式与传统医学科学模式的本质差异,成为20世纪后半期乃至21世纪中医学人才培养的痼疾,制约了中医学的人才培养。
近代,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努力尝试着“中西医汇通”的近代中医教育。但其学科基础没能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转型”。近代中医教育建立之初,对这种学科的教育哲学关注不够。它直接借用西医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使古代中医教育直接与现代高等教育接轨。由于中医学固有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水平,必然遇到现代教育学科教学模式与中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矛盾。造成的中医理论界限不清,以经典著作开课的问题,必然遇到科学教育理论、实践分明的阶段性学习与中医学术理论与实践难以分开的矛盾,造成中医课程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
鉴于此,中医学人才模式构建不应该是旧框架下的小步子改良,必须有一个创新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该构思下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完善、调整并逐步解决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矛盾,改革思想才有可能真正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师承教育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医学的学术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有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传承。古代中医教育(师承、学校)重人才选择、宽基础、重人文、重实践,为中医学术培养了大量传人。由湖北中医学院王华、周安方教授主持的“历代中医药人才规律的研究”及“历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有关研究成果亦揭示了这一点。师承教育的意义在于:⑴有利于营造中医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外在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⑵保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学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环节得以落实。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