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走近中医:理论基础是气化论第 3 页
《内经》的理论基础――气化论
所谓“气”指的是自然气候,具体指风、热、火、湿、燥、寒这六气。直到今天,国家气象局每天发布的气象预报中,仍然还是这六大要素,只不过更量化,更精确了。“物生谓之化”,也就是说地面上的生命现象都叫“化”。有气才有化,“气止则化绝”。
中医学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自然气候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疾病也有同样的周期可循。1733年是癸丑年,这一年北京发生了大疫。60年之后到了1793年,也是癸丑年,北京又发生了大疫。当时记载“癸丑年毒下,瘟疫大行,死人无算”。而《内经》里就有癸丑年有大疫发生的记录。2003年,非典开始流行。当时我查了《内经》,里面讲“丑未之纪……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二之气”是指3月21日春分到5月中旬的小满之前,“远近咸若”,是说不是一时一地,而是面积很广。
《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自然气候还有自稳调节规律。当风、热、火、湿、燥、寒中一个气太强盛时,就会有一个相应的能制服它的气,让它恢复到正常。由于“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也存在这样一个自调机制。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的出发点不是病原微生物。中医认为当人体自己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调节时,就是健康的;当失调时,就是病理状态。通过针灸或中药治疗时,其诊断的落脚点不是细菌病毒转阴了,而是人体恢复了自调状态。
人体生命规律是与自然规律相通应,所谓“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内经》把人体对年节律和季节节律的关系称为“五藏应四时”、“藏气法时”(“藏”通“脏”)。春天是风温为主,人体肝气比较旺,所以肝病、风病、温病最多。夏天火热,和心气相通,这个时候人的脉是洪大的,心病、热病比较多。长夏潮湿,与脾气相通,脉象表现为濡脉,即摸起来比较软、比较沉,这个季节脾病湿热病比较多,肠道门诊也多。秋天属燥,肺气通于秋,这个时候的脉象比较浮,如风吹毛,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冬天寒冷,和它相通的是肾,脉象比较沉。这个时候肾病、寒病比较多,骨关节病比较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