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西化”到中医“化西”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与源泉。在新形势下,其对中医药事业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日前,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14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交流会在无锡召开。会上一些专家见解独到,给人启发,本版选摘刊出。
近年来,中医“西化”问题一直是中医界热议的话题。什么是“西化”?如何认识“西化”?至今没有定论也无法定论。这是因为,“化”的确是存在着的现象,“化”又的确有不可排除的因素,围绕二者间的仁智之见自然也就各有其说、各得其说了。思考这一问题的方法很多,或许文化思考的方法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找到二者间比较接近的链接语。
“化”与中医
何谓化?《说文》的解释是:“化,教行也。“化”的主题是变化,是所有学科进展历史中的必须与必然,中医学也不例外。在变中创新、化中进步,始终左右着中医学发展的方向。不过,“化”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任何学科的“化”,都必须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化”的前提、“化”的方式和“化”的结果,是人们谈变说化的先觉前提。
从本质上看,中医学是“化”的产物,它是从生活中进化而来、升华而来。这种“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脱胎换骨和不断再造、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实用的、系统的、完整的,并且始终处于动态中或明或暗地“化”着的科学。
打开中国医学史,到处都是中医“化”的实例。扁鹊随俗为变,这里,“随”是“化”的形式。隋唐时期,天竺和西域医方书十余种传入我国,这里,“传”是“化”的形式,溶异入我,化异为我,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随着欧洲教徒把大量西方文化输入我国,清代医家王清任的行为在客观上与西学东渐的影响是有割不断联系的。这里,“学”是“化”的形式,实体思辨对阴阳思辨的验证和补充,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