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及其“中”第 3 页
即使到了郑和下西洋之际,明明知道普天之外还有天,但我们的先人依然很自负地认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出使西洋的目的也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倒置:我们不是去学习,我们也不需要学习,我们出去是布施,去炫耀天子的威仪,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公味道。既然可以做主天下这个地盘,这个地盘里的一切事想当然都为我中国所有,什么《经》、《集》、《典》、《诰》也就没有必要加以“中”字予以明确,天下也就没有“中医”、“中药”、“中国功夫”等说法了。
然而,令我们先人始料不及的是,王土之上并非都姓“中”,天下百姓也并非全是中国天子的臣民。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华帝国天子文化,除了能满足君临天下的虚荣之心外,妄自尊大的闭锁政策,最终换来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火枪、大炮,西方世界文化涌入,打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子梦幻。他们终于知道了中国有的,边国也有,天朝有的,天朝之外的也有。西洋人为了区别于落后的东方文化,在天朝冠有“中”的东西也应运而生了:中医、中药、中国功夫、中国画等。唯有这个“中”字,还在一些不知国耻国难的国人中,承载着他们眷恋先人“君临天下,挟持万方,宇宙归一,唯我独尊”霸主雄姿的情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这个“中医”,也就有了两种衍生含义:一是有别于其他医学的中国医学,即:有病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后,常可通过中医来取得效果。二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致中和(中和医),即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的最佳体现。特别是第二种解释方式,更能代表了中医学界的一种学风——只要现在有的,不管古人原意如何,我们无论如何也要让它与现在“合拍”,无论如何也要今人知道现在已有的、现在发现的“几千年前就有”了,这些解释虽已与原义相去甚远,但与“唯我独尊”,铁定不移死守某一经旨要客观现实得多,这种圆通活法的怀旧情愫,适当保留一点也无妨。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