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野下的中医科学解读第 2 页
以人为本——中医科学的价值追求
医学不单是生命科学,还是人对自身认识、开发和管理的科学。中医是“治人之道”,“人”是中医认识和服务的主体。中医科学的核心问题不是物质论的认识学,而是实践论的智慧学,具体指向人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相对而言,西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疾病之理”,中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生生之道”。中医认为人的行为和状态均是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应激反应。中医的任务就是努力发掘、驱动和调整人的“生生之道”,进而获得实际的防病、抗病和健康效果。中医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主张“万物并育不相害,沉浮于生长之门”,把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以掌握人“生生之道”的“恒理”与“变术”。中医主张“识生之本”和“知常达变”,以求能在机体发生变化之前做好准备,以变治变或以不变应万变。
中医科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人的生机和尊严,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我的和谐统一,重视人体自主健康能力的开发、调动和培育,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医医人包括人的心态、稳态和生态,不是简单地进行病因对抗和病理干预,而是帮助机体创造一个适应环境改变和发挥自身抗病能力的条件,使机体有更多恢复再生的机会和更强维持生命的能力,从而获得更为持久稳定的疗效,最终实现以“天人合德”健康生态为目标的“生生之效”。因此,相较其他医学科学来说,中医科学更切合当代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变。
执中致和——中医科学的实践法则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人认为“中和”是世间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中医科学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方面,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法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去其偏胜,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极致中和,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体现在病理上是失和为患的疾病观,体现在治疗上是调和致中的诊疗观,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仁义谦和的伦理观。
在中医的思维方法中,系统思维、辨证思维、恒动思维、中和思维、实证思维、取象思维、顺势思维,无一不有,但层次最高者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一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因此,“执中致和”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适中”的内外环境和二者的统一,是人生存的前提;求“适中”是人与自然斗争、人与疾病斗争和人改造自身的积极措施。“适中”能保持身体健康,“失中”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
“执中”是体现人的能动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想。中医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强调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状态,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和五味”;劳作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动而中节”,如此诸般,莫不体现和谐之精神。医学的终极目标是维护人体健康,而健康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的和谐,这是中医科学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