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形神范畴的形成发展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1 15:33:17

□ 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

  形神,是标志人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在春秋各家思想中,尚未形成对举概念。作为单一概念,形指形体、形状(形象);神,指神灵或变化莫测。战国时期,形神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接近后来所谓形神对偶范畴的含义。形神关系问题是生命科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黄帝内经》涉及形神讨论的文章,竟达38篇之多。其中形与神的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作为单一概念,形指形体或形象(征象);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神奇、玄妙。但绝大多数的论述都是以“形神”对偶范畴存在,反映了《黄帝内经》形神范畴由单一概念到对偶范畴的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夫子数言形与神……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即形就是形象,眼睛看不到,但可以通过询问病痛,再求索于脉象,指下突然感觉到,再按又消失,似有似无,这就是形。神就是思维活动中的最高境界。这是听不见的东西,是心领神会后的心悟,不能用语言表述,大家都在研究思考,而只有一人能明白,恍然大悟,如风吹去浮云,一切都清楚明了的境界,就是神。这里的形具有不确定性,决不是指简单的视觉形象;神描述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顿悟境界。这里虽然形神并举,但却是对形、神单一概念的定义,并不是标志人的形体与精神相互关系的对偶范畴,这可以看作是《黄帝内经》对形与神最早的研究成果,尚未进入形神范畴领域。
  研究中医理论的形神范畴,仍须回到先秦那个历史时期,了解当时哲学界的形神研究氛围,才能准确地把握《黄帝内经》形神范畴的形成、发展及认识水平。先秦时期,在探索人的形体与人的精神之间关系过程中,充满了唯心论与唯物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谬误到正确、由不甚正确到较为正确的历史过程。唯心主义形神观的主要形态,是儒家和早期墨家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承袭下来的“灵魂不死”和“人死为鬼”的思想。道家持特殊形态的形神观,认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这是《庄子·知北游》的思想。在《庄子》一书中,所描写的“真人”、“神人”等都是“神将守形,守形乃生”,他们“息之以踵”、“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神形相合,即可达到“形全精复,与天地为一”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及“至人”、“圣人”、“贤人”论述的源流。
  随着奴隶制意识形态的崩溃,对于形神关系,最早作出唯物主义说明的是《管子》。《管子·内业》基于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把人的精神说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精气,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倾向。但是把人的精神归结为精气,与形体可合可离,实际上仍是一种形神二元论。后期墨家则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形体与知觉相结合的产物,说:“生,刑(形)与知处也”(《墨子·经上》)。强调形神不可分离,否定了人死变鬼,即否定了墨子的有鬼论。把墨子的唯心主义形神观改造成为唯物主义的形神观,这是后期墨家的一大理论贡献。
  荀况在形神问题上,应该说是总结了先秦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了唯物主义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的形神一元论。但是,这只是说精神随形体的出现而产生,并未肯定形谢之后神灭还是神离的问题。此外,《荀子》还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荀子·正论》)。与《素问·灵兰秘典论》的“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观点和语言是多么相似。《黄帝内经》的形神观与荀子观点极为相似,是荀子总结了《黄帝内经》的生理知识,提出“形具神生”命题?还是《黄帝内经》继承发挥了“形具神生”思想,提出“形与神俱”的医学命题?就目前存留的史料来看尚不能做出确定的判断。
  西汉初《淮南子·原道训》认为形与神的关系是:“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黄帝内经》尚未明确把形、气、神三者放在一起统一研究,形成理论,但零散的认识是有的。可推测此说形成于《黄帝内经》之后,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把神放在首位,使形、气居于从属地位。之后,司马谈(公元前?~公元前110前)也认为:“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史记·太史公自序》)。显然,这是总结了《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的观点。
  综上比较分析,《黄帝内经》中的形神范畴,可初步确定形成于《淮南子》和司马谈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前。从中可以寻找到《庄子》、《管子》、《荀子》的思想痕迹。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形神观念,与战国中、末期哲学界的唯物主义形神观相辅而行,但其内容偏重于生理学的探讨。
  由此可见,形神范畴的内涵,《黄帝内经》表述为“形神相俱”,现代可理解为:形体与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体产生精神,精神是形体功能的综合表现,形与神相伴相随,互用互制,俱往俱来,俱生俱灭。形神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使中医学准确地把握了人的形体与精神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形与神俱”命题,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观念,进而为中医理论引进了“神明”认知方法。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