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诊病当先明脏腑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7 16:43:52

赵军旗 刘继东 刘长杰 河北省玉田县中医

  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1768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历游滦洲(今河北唐山地区)、奉天(今沈阳)等地。后至北京行医,开设知一堂药铺,著有《医林改错》两卷,记其脏腑解剖所见和活血化瘀的治疗经验,是古代中医由阴阳思辨向实证解剖进展的里程碑。

  重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

  王清任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总经经验,才可能有真知灼见,用药才会有效,否则宁愿缺疑,留给后人补充。他曾说,“古人立方之本,效果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疾,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人人揣度”,并且强调“医家立言著书,……必须亲治其疾,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若一疾不明,留与后人再补,断不可徒取虚名,恃才立论,病未经见,揣度立方”。他对本人著作《医林改错》的态度就是这样,其在自序首先点明:“余著《医林改错》一书,非治病全书,乃论脏腑之书也。其中当尚有不实不尽之处,后人倘遇机会,亲见脏腑,精查增补,抑有幸矣”。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致一部言仅三万余字的《医林改错》言简意赅,余意未尽。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刊行以来,再版40有余,其书风靡至今,足见其价值之重要,对后世中医界影响之深,究其原因,就是王氏遵循了古往今来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思想和实践规律,即传承、发现、突破、创新。

  诊病当先明脏腑

  王氏很强调医生了解人体脏腑解剖的重要性,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了解脏腑是认识疾病的根本,是诊治疾病的前提,若不明脏腑,则病本即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医道也是不全面的。他为弄清脏腑真实结构,亲身到义冢、刑场实地观察尸体内脏,前后历十二年,写成《医林改错》一书,作出了心不能“生灵机,贮记性”,否定了思维记忆由心所主的说法;观察到肺分左右两叶,肺管即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逐级分枝,改正了前人关于肺有六叶、二十孔的认识。他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等的主要位置及其分布。为“脏腑一事,访验四十二年,方得准确,绘成全图”。由于历史限制及他所观察的大多是已经破坏的尸体,难免存在着某些错误,但他致力于解剖,其对脏腑的描述,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

  辨明疾病在气还是在血是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所在。王氏认为:“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所以他强调:“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强调“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还特别强调“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症,记数条示人以规矩,并非全书”。也就是说,王氏论气血,是以瘀血症和气虚血瘀作为重点的,不是泛治气血诸病。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气血理论的运用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并没有超脱中医理论体系的本源。

  活血化瘀补气活血为法

  王氏临床用药的最大宗旨是活血化瘀,补气活血。认为气血之在人身,是各有分工的,“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但“气管与血管相连,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同时“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他认为气虚者,也能导致血瘀,因此“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创制了补阳还五汤,开创了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类疾病的新途径,通过100多年临床的再验证,确实有屡用屡效之功。他重用黄芪补气,以气为血之帅的经验,不仅发展了中医的传统理论,而且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认可,成为他气虚学说的核心内容。他还对全身不同部位的瘀血病进行分部治疗,创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行之有效,对后世影响巨大。

  王清任是具有独创精神的革新家,其勇于向无知处求知,向怪处、难处创新,对气虚血瘀列为专门,这些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