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痰饮
某六一 高年卫阳式微,寒邪外侵,引动饮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云,治饮不治咳,当以温药通和之。外寒引动宿饮上逆
杏仁三钱 粗桂枝一钱 淡干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聋鸣响,是水亏木火蒙窍,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但今咳聋,喉下有痰音,胁痛,卧着气冲,乃冲阳升而痰饮泛,脉浮,当此骤冷,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
当午时服。
某二一 新凉外束,肺受寒冷,气馁不降,宿饮上干,而病发矣,法当暧护背心,宿病可却。
淡生姜粉 半夏 蛤蜊粉 茯苓 桂枝木
苡仁煎汤。
某五十 背寒咳逆,此属饮象,先当辛通饮邪,以降肺气。饮上逆肺气不降
鲜枇杷叶 杏仁 茯苓 橘红 生姜 半夏
某五二 脉右大弦,气喘,咳唾浊沫,不能着枕,喜饮汤水,遇寒病发,此属饮邪留于肺卫,如见咳,投以清润,愈投愈剧矣。
葶苈子 山东大枣
徐氏 痰饮上吐,喘不得卧,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壅滞不能着右,议用宣通,开气分方法。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妪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熏灼不休,络血上沸,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 白芍 炙草
方氏 冷暖失和,饮泛气逆,为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冲呛,议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施四七 劳烦太甚胃阳受伤,外卫单薄,怯寒畏冷,食物少运痰饮内起,气阻浊凝胸背皆痛,辛甘理阳已效,当此长夏,脾胃主令,崇其生气,体旺病可全好。脾胃阳虚
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黄三四 身居沿海,氛瘴雾露客邪,侵入清阳,阳伤畏寒,久嗽病患不知却病护身,犹然用力承办,里结饮邪,沉痼不却病。
茯苓桂枝汤。
胡四六 脉沉而微,微则阳气不足,沉乃寒水阴凝,心痛怔忡,渐及两胁下坠,由阳衰不主营运,痰饮聚气欲阻,致痛之来,其心震之谓,亦如波撼岳阳之义,议用外台茯苓饮合桂苓方。
人参 茯苓 半夏 枳实 桂枝 姜汁
白二六 脉沉小弦,为阴浊饮邪,禀质阳不充旺,胸中清气不得舒展旷达,偶触入寒冷,或误进寒物饮邪暴冷,凝结胸痞,当平日食物,忌用酒肉腥浊,便清阳流行,常服仲景苓桂术甘汤百剂,若病来因冷,即服大顺散。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脉带弦,平素有饮,为阳气不足之体,年纪渐多,防有风痹,此酒肉宜少用,劳怒当深戒矣,议外台茯苓饮方。
人参 茯苓 广皮 枳实 半夏 金石斛
朱四九 烦劳太过,阳伤,痰饮日聚,阳跷脉空,寤不成寐卫阳失护,毛发自坠,乃日就其衰夺矣。初进通饮浊以苏阳,接服外台茯苓饮。
吴氏 脉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呕,四肢牵强,此饮邪内结,议通阳气。
桂枝 茯苓 半夏 姜汁 炙草 大枣
某 眩晕恶心胸脘不爽,脉右弦左弱,面色红亮,此乃痰饮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红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姜汁
尤 口中味淡,是胃阳虚,夫浊饮下降痛缓,向有饮湿为患,若不急进温通理阳,浊饮必致复聚,议大半夏汤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汁
张二七 酒客谷少中虚,常进疏散表药,外卫之阳亦伤,其痰饮发时,胸中痞塞,自述或饥遇冷病来,其为阳气受病何疑,不必见痰搜逐,但护中焦脾胃,使阳气健运不息,阴浊痰涎,焉有窃踞之理。脾阳不运
生于术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泽泻
姜枣汤法丸。
王三二 脉沉为痰饮,是阳气不足,浊阴欲蔽,当以理脾为先,俾中阳默运,即仲景外饮治脾之意。
苓桂术甘,加半夏陈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饮象而何,宜宣温药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干姜 粗桂枝 茯苓 厚朴 炙草
某 食后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声,手麻胁痛,心烦,耳目昏眩,是气不流行,痰饮内聚中焦。
用桂苓丸,竹沥姜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炙草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