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 >> 正文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第 4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临证指南医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31 9:03:01

          夏季阳气大升,痰多呛咳,甚至夜不得卧,谷味皆变,大便或溏或秘,诊脉右大而弦,议以悬饮流入胃络,用开阖导饮法。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煨姜   南枣
       又   早诊脉,两手皆弦,右偏大,凡痰气上涌,咳逆愈甚,日来小溲少,下焦微肿,议通太阳以撤饮邪。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五味   干姜
       又   脉弦略数,不渴不思饮,此饮浊未去,清阳不主营运,前方甘温,主乎开阖,能令胃喜,次法开太阳以撤饮邪,亦主阳通,据自述心下胃口,若物阻呆滞,其浊锢阳微大着,其治咳滋阴,适为阴浊横帜矣,议用大半夏汤法。
       大半夏汤加炒黑川椒。
       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饮之名,两汉以前谓之淡饮,仲景始分痰饮,因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义,而立大小青龙半夏苓桂术甘肾气等汤,以及内饮外饮诸法,可谓阐发前贤,独超千古,与后人所立风痰湿痰热痰酒痰食痰之法迥异,总之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营运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后人不知痰饮之义,妄用滚痰丸,茯苓丸,消痰破气,或滋填腻补等法,大伤脾胃,堆砌助浊,其于仲景痰饮之法,岂不大相乖谬乎,然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故王晋三先生取仲景之小半夏茯苓,及外台饮三汤,从脾胃二经分痰饮立治法,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术甘,外台茯苓饮,肾气丸,真武汤,分内饮外饮治法,而于痰饮之症,无遗蕴矣,愚历考先生治痰饮之法,则又有不止于此者,然而病变有不同,治法亦有异,如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者,取仲景之苓桂术甘汤,茯苓饮,肾气真武等法,以理阳通阳,及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为主,如外寒引动宿饮上逆,及膀胱气化不通,饮逆肺气不降者,以小青龙合越婢等法,开太阳膀胱为主,如饮邪伏于经络,及中虚湿热成痰者,则有川乌蜀漆之温经通络,外台茯苓饮去甘草,少佐苦辛清渗理湿之法,其饮邪上冲膻中,及悬饮流入胃中而为病者,又有姜附南星菖蒲旋复川椒等,驱饮开浊,辛通阳气等法,丝丝入扣,一以贯之,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非深于得道者,其孰能之。邹滋九   本文来自:中医五绝网http://www.wujue.com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