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痢第 4 页
张 气衰热伏,腹痛下痢,脘中痞闷,不欲纳食,由疟变痢,经邪入腑,斯病势已重,清理湿热以开痞,延久必须扶正。
淡黄芩 川连 人参 生白芍 干姜 枳实
某 邪陷疟后变痢,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肝为至阴之脏,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为仇,五日内未为稳当。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炒乌梅肉 茯苓 淡吴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
孙 下痢无积,肛坠,肠间汩汩有声,此属肠风,当用摄固。肠风
熟地炭 萸肉炭 炒归身 炒杞子 川断 北味肉
煎药送赤石脂丸三钱。
某 当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肾两因,兼理气分之滞,体质阳虚,遇冷病加,今病起长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热阻其宣化,久则气血凝着而为肠红,先与桂苓甘露饮,分消其湿。
于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滑石 桂心
包 噤口痢。
川连 人参 黄芩 白芍 草决明 炒山楂 炒银花
又 噤口痢,乃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香连梅芍,仅宣中焦,未能泄下热燔燎,若不急清,阴液同归于尽,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备采。
白头翁汤。
又 脉左细,数右弦,干呕不能纳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积不爽,此暑湿深入着腑,势属噤口痢疾,症非轻渺,议用苦寒清解热毒,必痛缓胃开,方免昏厥之变。
川连 干姜 黄芩 银花 炒山楂 白芍 木香汁
又 下午病剧,乃阴气消亡之征,若但阴柔,恐生生不至,疏补胃药,正宜进商。
生地 阿胶 人参 生白芍 炒山楂 炒银花
矫 初起无寒热,即泻痢呕恶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伤,由口鼻吸气而入,邪与水谷交混,蒸变湿热,酿为积滞脓血,肠胃气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结后重,香连苦辛,理气导湿清热,初用颇是,皆缘劳碌之人,非膏粱温养之质,淡薄积劳,中气易伤,四十日来,积少痛缓,医称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饥饱,诊得脉弦,形衰,舌白,不渴饮水,日泻数行,全属胃倒气夺,中宫损极,下关不摄,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汤药,药味气劣,胃衰必恶,久痢久泻,务在能食,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肾摄纳,再询粉浆下咽,或呛或噎,议以上脘宜通其清阳,下焦当固摄其滑脱,仿古方中参苓白术散末,当以米饮日服二次,间以不腻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为补,必得胃气渐醒,方有转危为安。
人参二钱 焦术一钱半 茯苓一钱半 炙草五分 炒扁豆二钱 苡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砂仁七分炒 炮姜炭一钱 肉豆蔻一钱
上药研细,秤准分两,每次用香粳米饮汤调服一钱五分,上药须日进二次。
鲍 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
川连 黄芩 石莲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参 茯苓 厚朴 猪苓 泽泻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
川连 黄芩 草决明 石莲子 乌梅 白芍
徐评 夏秋之痢,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痢不同,案中合法者亦甚多,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阴经治法,并参附乌梅五味等,全不对症,随笔乱书,并与案中之论,亦自己相背,想是习气使然,抑此中实无定见也,后人竟用温补,以为本之此老,杀人无算,触目伤怀。本文来自:中医五绝网http://www.wujue.com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