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
经络的记载详见于《内经》和《难经》,此前则有汉墓出土的《脉书》,此后则有历代经络与腧穴相结合的多种著述。现按朝代先后作一介绍.
一、先秦及汉代
1.现存的经络文献原以《内经》为最早,近代发现汉墓出土的古帛书和竹筒中都记载有“十一脉”,为《脉书》的主要内容.《脉书》有属于黄帝,有属于扁鹊,可知有不同的本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有几种文本,一种内容较简,按先"足三阳三阴脉”后“臂三阴三阳脉”排列,因称为“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内容较详,按六阳脉后五阴脉次序排列,因称为“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后者在帛书中有甲、乙两写本,又有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简书本。可见其传抄较多,影响更广。帛书的记载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和《五十二病方》书中。
《内经》包括现存的《灵枢》和《素问》。其写作时间当是《灵枢》在先,《素问》在后。关于经络的记载以《灵枢》为最详,如《经脉》,《经别》、《经筋》、《脉度》,《根结》等篇;《素问》则是在此础上作进一步的阐发和讨论,如《脉解篇》、《皮部论》。《经络论》,《骨空论》、《调经论》,《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等。
战国初期的医家秦越人(扁鹊),曾刺“三阳五会(输)”救治虢太子尸厥;马王堆出土帛书《脉法》中的“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久(灸)”;《五十二病方》中的“久足中指”、“久左胻”等,都是有关腧穴早期临床应用的文献记载。
西汉初期,著名医家淳于意(仓公)用针灸给人治病,已经明确提到了什么病,应该刺什么部位。这些部位仓公称之为“俞”,或称“砭灸处”。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