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第 3 页
隋唐时期的甄权,杨玄操、杨上善等医家先后修订过“明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即采自甄权(6S2年),王焘《外台秘要》所载还参考杨玄操的编著(752年)。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仅存第一卷。《千金》《外台》原附有“三人图”和“十二人图”(督脉合足太阳,任脉合足少阴),现仅存文字而无图。原图虽已不存,据孙思邈所述:“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说明原图是用五彩标线的,大概是按脏腑所属而分五色描绘。
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762年)还引用过《中诰孔穴图经》,所载孔穴数较《甲乙》略有增加。原图经己不存,《素问》王冰注文也为后人所重视。
三、宋、元,明、清
宋朝对经络腧穴的整理研究甚为重视. 天圣4年(1026年)由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共裁354经穴。次年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后期组织编写《圣济总录》(约1112年),其中按经排列腧穴,为元代各书所继承。
在宋.金时期,关于奇经八脉的穴位出现了新的内容,提出在四肢部有“八脉交会穴”,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初见于金、元时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据说出自“少室隐者”所传。这实际是四肢部八个常用穴,可能因其能治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故称“八脉交会穴”。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