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发热八法第 4 页
调理肝脾、升阳散火法
有些长期低热、反复发热治疗无效的情况,笔者曾沿用蒲辅周先生治低热的经验。《内经》曰:“肝为罢极之本”,“阳气者,烦劳则张”,此理论指导着临床实践,他认为过于疲劳,中气损伤,脾气下陷,脾气不敛,虚热内生;肝主条达,而易寒易热,精神过度紧张而致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热。“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虚不内敛而外越则导致低热。近年来,笔者遇到这种低热,本“火郁发之”之理,常用升阳散火汤(葛根、升麻、羌活、独活、党参、白芍、柴胡、生甘草、炙甘草、防风)加减治之,颇获良效。该方具有升阳解郁、清热散火之功,有升有散,升的是脾气,散的是郁热。适用于阳经火郁。若见汗多者,笔者常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以敛阴固表止汗,且有益气除热之效。
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
久患内伤低热者多气虚、阳虚。此阳是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这种低热,为阳不内敛而外越而致低热。其症状,一般是下午高,劳累之后往往发热明显。
治疗上一般轻者用补中益气汤,重则用当归补血汤加党参,即当归、黄芪、党参。若汗多加浮小麦。若脉弦细数,脾胃虚弱,疲乏嗜睡,形胖体重,关节疼痛,口苦,纳差,大便不调,宜升阳益胃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白芍、法半夏、防风、泽泻、柴胡、陈皮、羌活、独活、炙甘草、黄连、生姜、大枣)。
低热病人,尤其是气虚发热的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脾败胃,而且苦寒太过则化燥伤阴。
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视胃气,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