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经验交流 >> 正文

经方辨治呃逆5则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23 18:56:16

魏文浩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本病偶然发作,大多轻微而自愈;若持续不止,连续发作数日者,必须给予药物治疗方可平息。在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此病症时,多为病情转重的预兆。本病古代称之为哕,《素问·宣明五气论篇》曰:“胃气逆为哕为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则把哕分为寒呃、虚热呃、实热呃三种。此分类法,对后世划分虚实寒热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临证用经方治呃逆,往往可收良效。

  大黄甘草合左金(丸)汤证案

  蒋某,女,28岁。1994年9月15日初诊。呃逆之声高亢,食入即吐,吐出物为食物及涎水,味苦酸辣,病已半月余。1周前在某市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住院治疗,经静脉给药,封闭疗法,医治未效。刻诊:呃逆之声高亢,食入即吐,吐物味苦酸辣,面红气粗,口臭而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洪大有力。证属胃火上炎,升降失司,法当清胃泻火,降逆止呃。处方:大黄10克,甘草5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生地黄15克,知母12克,瓜蒌20克,生石膏40克。5剂,水煎服。

  上方服后,病豁然而愈。后改服清胃丸以善其后。

  按: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伤寒论》谓:“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桂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此病例为阳明蕴热,胃火上炎,胃失和降所致。“食已即吐”,由于下窍不通,浊无出路,热聚于胃,上逆而致呃逆。方用大黄、甘草泻热通便,和胃止呃。如舍大黄之降逆锐勇,是不能奏效的。方配甘草,一以缓急迫,二以和胃安中。合左金丸清泄肝火,降逆止呕。伍生地黄、知母、生石膏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瓜蒌善清肺胃之热,上能润肺,下能润肠通便,胃气得降,则呃逆自除。药证合拍,病当自愈。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