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须大力培养高端人才第 3 页
中医教育模式应完善
2004年9月10日,《新民晚报》23版,登载了新华社记者刘璐璐采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国中医教育日益衰退》。分析中医教育萎缩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医化”(其调查分析所得数据能否准确反映全国中医药院校尚待考证)。另外,说到学生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也不深入研读,这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刘记者采访的中医院校在校生中,有的说“转行西医才有出路”,这反映了中医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出路。
报道中也提到课程设置的问题,说“中医研究生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很少在中医上下功夫,有些人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念不懂。”
的确,有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已经将原本是必修的《医古文》改成选修课,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试想,如无古文和历史文化的基本功底,怎么可以完整而深入地理解古代医药典籍并加以发挥?俗语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岂可揽瓷器活,基础没打牢怎可建起万丈高楼呢?
笔者很羡慕并敬佩北京中医学院的首届研究生,他(她)们深得名师、名家的亲炙,并登堂入室。当然,以现在的眼光和学术进步的客观条件来读当初的29篇论文,少部分还感稚嫩。但是30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中医药学术的栋梁之材。
例如朱勉生教授是首届研究生中的佼佼者。她于1976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医疗系,后进北京中医学院继续深造。留校任教期间,首创“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课程,并获首届任应秋奖。2001年,她参与创立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担任执行轮值主席,并兼任多个学术要职。她当初的研究生论文,集中论述丹溪学术,对“滋阴派”这一概念有突破性的阐发,她的理解是“尊阴而不贱阳”,对朱丹溪学术有较为全面的诠释。此后,以她扎实的功底,在国外熟练地运用法语讲授《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并进行研究和讨论。她的许多学术成就令世界医学界(包括中西医学)所瞩目。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