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者应是引导者与激励者第 2 页
在笔者看来:任何学科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然而方法对于现实来讲始终是受到局限的,科研的手段和水平为时代和技术所限制。比如现代医学,当我们生物医学发展到细胞水平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人是由细胞构成的,基于此产生了一些对疾病的认识;而当医学进步到基因水平的时候,我们又知道了人的生理由基因决定,基于此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对细胞水平的认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否定。因为科研的发现始终局限于科技水平,因此一时一地盲目武断地对某件事物的是非下结论是不科学、不客观的。现如今,科学不能解决、解释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中医中药。笔者认为,育人要以科学精神大于科研方法——对待学科知识上,讲究实事求是,摒弃主观臆测,通过对实际现象不断的钻研寻求真理,而不要拘泥于方法不通便妄断对错。中医药的高等教育尤其应当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寻求学科真理,而不要桎梏于单纯的科研之中。
授人以渔,知行合一
众所周知,中医教育过程十分注重经验的传授,因此我们强调中医学生的培养要读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笔者据此总结经验,认为教育应当注重两点:授人以渔,知行合一。
在中医药传统的经验学习中避免不了记诵经典、跟师抄方的过程。而在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大量的医案验方;跟师的过程中也会学到老师诸多的专病专方。但是中医是一门很灵活的医学,中医学的医案充满个性却也有普遍意义,但绝不是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直接应用,应当通过对六经辨证的记诵理解,学习先贤张仲景诊治病患的思维方法。同样的道理,在讲授经典的课程中以及师带徒的过程中,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也应当是医案、验方中体现出来的名医名师的思辨过程、思维方式,学生掌握了这些才是学到了中医的精髓、才是学会了运用中医的真正方法。“授之以渔”方能避免学生“刻舟求剑”于教条之中。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