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第 2 页
在中华文化中!在中医人应有的思维方式中!
中医学本是文化医学,但如我们所见,近现代的教育在引入西方科学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对中华传统主流文化采取了“浮云”化的态度。今人之所以更易认同西医之理,皆因我们所受教育中的数、理、化、生物等科目之设已为接受西医做好了知识上的充分准备及思维方式上的顺习。但中医有这样的文化铺垫吗?试想,如果有,又如何?难道阳虚、气虚、血瘀、湿阻这些名词真比“血卟啉病”、“嗜铬细胞瘤”等更难理解?
我泱泱文明古国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可教?《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这些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我们接触过多少?“精华”、“糟粕”之议时有所闻,但见贬时多来誉时少,以致礼、智、仁、义、信不论,天干地支不懂,乾坤天地不知,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如果说,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则不妨扪心自问,除了认识中文,我们真的会用母体文化的方式来思考吗?
中医在现代常受一种责难,就是“现代人看不懂”。这成了中医需要改造的理由之一。这是中医之错还是教育之误?责难前是否要先弄清楚?
在这样一个缺少中国文化的文化环境中,中医学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作为本国文化有机部分的中医,在学习的时候居然会让人产生文化隔阂感,实在令人困惑。在毫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中医,用中医,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再努力也仅能得其形而失其神。
今人对“知”的理解,常常局限在“知识”范畴,这实是西式的理解。“知”的本意应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即道与理并举。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要点就在于:西医本质上没有求道的欲望,故为析理之医学;中医是以理证道,以道统理,道理合一的医学。中西医两者在“知”上的取向与所含范畴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借鉴西方思维或技术无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若不考虑与中医体系是否相洽而一律顶礼膜拜就真是不必!以此来全面取代东方思维就更属不智。因为中医不纯粹是知识之学,它更接近智慧之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