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证的辨析及研究意义
□ 俞 洁 福建中医学院
潜证的含义应有三:一是体内已有病但体表反应不明显之证,如某些癌症的早期、隐匿性糖尿病;二是潜伏于体内还未暴露于外之证,属“上工治未病”中的“未病”的阶段;三是疾病演变中证型与证型、疾病与疾病转化的潜在态势,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肝病患者的“脾证”。
潜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证”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作出病理概括。这样的一个病理概括就是证。辨证的基础是疾病单个的症状和体征。若疾病尚在初起阶段,单个的症状及体征还没有表现出来,这就给辨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就出现了临床上所讲的“无症可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纳为潜证。
从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病前期:又可称为潜证阶段,此阶段病因刚作用于机体或机体的某一功能刚开始出现异常,疾病的本质特性尚未显露,尚无症状、体征表现,或仅有一些孤立的、次要的症状,或某些微观指标异常,此可概括为亚健康状态。发病期:当病因突破机体屏障或机体的某一功能的异常已经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时,即出现各种症状。此时就由原来少数相关症状的非典型表现发展到相关症状数量增加、证候诊断明确的典型证。后期:机体恢复正常则为痊愈,病因继续作用机体或机体的的功能紊乱进一步恶化,证也随之产生相应演变,出现死亡或伤残。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潜证也是病理概括,仍属于证的范畴,但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证。由上述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证多是疾病的发病期和后期的病理概括,而潜证则多针对发病前期的病理概括。辨析潜证就是综合分析疾病潜伏期各种细微变化,辨析其本质特征,另外也是辨析证的潜在变化趋势,判断其演变的过程及预后。
潜证的辨析有赖于四诊客观化和微观化
现在中西医都同样面临着如何认识潜证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疾病定位、定量、定性方面有所欠缺。使疾病从潜证态的无症可辨转变成为有症可辨,就要借助于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从微观上进行观察,要求四诊信息的客观化。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水平,而应该在没有见到肝病典型症状、体征之前就能诊断、治疗肝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疾病处在潜证时的病理变化。
潜证的辨析除了依赖于四诊的客观化和微观化,还有赖于辨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如果出现了运用目前的现代检测方法都难以测知的病理变化,这就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好的辨证体系去识别这个证。“有诸内必形诸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一些还不足以构成一个证的症状或体征概括为某一潜证。目前常用的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常是针对“有形之证”,并不适用于潜证。朱文锋教授所创立的证素辨证体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运用这一体系辨证时发现,当一位患者(或健康体检者)的某一证素积分达到一定分值却又在诊断的阈值以下时,实际上可以认为其机体内已存在着某种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尚未构成证,但已属于潜证。
如果将四诊的客观化和微观化、证素辨证体系、评定量表法三者相结合,我们可以构建出现代的中医体检系统,用现代的检测手段和中医的辨证体系去发现体检者的潜证,及早干预和防治,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
探研潜证的意义
对潜证的探研有助于提高诊断的预见性,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内经》中早已提出“未者求之”,纵观潜证所包含之病症,大都是隐而不显之疾,此时病者既无明显自觉症状,亦无明显的阳性体征,这时如运用潜证的辨析方法就能及时发现潜证,进行诊断。同时,潜证的存在并不是永恒的,当病情演变发展或机体抵抗力下降之际,潜证即可向“显证”转化。在潜证阶段截断病情的发展,能够将疾病对机体的伤害减到最低,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对潜证展开的研究并不多,文献中也较少记载,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