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医结合
□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中西医汇通思潮,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由此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道路,并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的格局。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中西医结合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科学定义。从常识、经验、技术操作层面而言,所谓中西医结合,也可以说就是用中医、西医两套理论、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有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但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真正的理论成果很少,中西医结合所特有的概念更为稀少,因此,尚未实现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中西医结合只是通向未来“新医学”的过渡性概念。
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是对两种医学体系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进行比较基础上的融会贯通。从学术上讲,应是两种医学之间的相互提问、对话、交流乃至融合,但在西医学及其所依存的现代科学技术掌握话语权的情况下,有学者认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过程就是中医逐渐融入现代医学的过程。
中西医结合论的依据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的健康与疾病,只是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在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分别认识了不同的现象,掌握了不同的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是医学中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不同学派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而同一对象的规律性和对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又是一元性的,因此,中西医的结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在科学研究中,针对同一个研究对象甚至同一个科学事实,由于科学家的世界观、研究方法、依据的科学事实的不同以及理论概括能力的差异等,常常会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科学理论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科学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其结果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最终导致一种科学理论对其他理论的替代;二是不同理论学派的长期争鸣,产生了更高层次上统一的、综合性的、新的科学理论;三是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科学理论的相互竞争,以及相关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形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够消解这种理论矛盾的科学理论。
科学史的研究也表明,在同一领域,不同的理论终将融合为统一的科学理论,这就是统一在世界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之中。从东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中西医的差异不是孤立的,更不是惟一的。在人类文明的五个发源地,不仅孕育出了多元的医学,也孕育过多元的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等,都已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走向了世界范围的融合统一,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科学家们共同遵循的理论范式。
中医与西医都是医学,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一致性决定了中西医在一定层次上的可通约性。而中西医理论结合的主要突破口、结合点就是在中西医可通约性方面。通约性是一个历史的命题,在18、19世纪西方医学紧紧拥抱形而上学及还原论法则的时代,中西医之间的通约性相对差一些,但在系统科学蓬勃兴起,文化、学术背景多元,人们普遍注重跨文化、跨学科沟通与交叉整合的时代,这种通约性大大提高。如果过分夸大二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仍然将其类同于芭蕾舞与京剧的关系,必将导致中西医的不可比性,最终从根本上否定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甚至拒绝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发展中医,无疑也就堵死了中医更新的路子,就会导致实践中在中西医之间进行的对照、互释、互参,简单地利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取舍、验证、改造中医,其结果必然造成中医西医化。
中西医结合论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论作为中医学发展的途径之一,经历了近50年的历史,虽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是中西医结合概念缺乏明晰性、科学性,由此造成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指导思想的混乱,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二是缺乏对中医、西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特点做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对中医、西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缺乏了解,结合研究带有盲目性。如有学者企图借助现代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论证中医学早就有“髓生肝”的理论,并期望揭示其科学内涵,不仅太多盲目性,而且也不乏荒谬之处。
三是由于中西医结合研究队伍的骨干是以“西学中”为主的,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突破中医和西医的局限,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临床诊治上能够进行较多的结合性研究,但一进入基本理论领域,要回答中医那些未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除了运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之外,几乎别无他择,不自觉地走上了用西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回答中医问题的道路。故有学者批评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西医结合,可以大体概括为“主观愿望———西化中医———中医衰落”三步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