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疟第 2 页
汪氏 微冷热多,舌白,脘闷呕恶,暑秽过募原为疟。
杏仁 郁金 滑石 厚朴 黄芩 炒半夏 白蔻 橘红
某 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此湿邪内蕴,脾阳不主宣达,而成湿疟。湿疟
厚朴一钱半 杏仁一钱半 草果仁一钱 半夏一钱半 茯苓三钱 广皮白一钱半
某二五 疟止,面浮渐及脘腹。
苡仁 桑白皮 茯苓 大腹皮 姜皮 广皮
某 间疟,寒热俱微,此属湿疟。
杏仁三钱 厚朴一钱 桂枝木五分 飞滑石三钱 草果八分 炒半夏一钱半 茯苓皮三钱 绵茵陈一钱半
牛四八 寒来喜饮热汤,发热后反不渴,间疟已四十日,今虽止,不饥不思食,五味入口皆变,初病舌白干呕,湿邪中于太阴脾络,湿郁气滞,喜热饮暂通其郁,邪蒸湿中生热,六腑热灼,津不营运,至大便硬秘,此为气痹湿结,当薄味缓调,令气厘清肃,与脾约似同,但仲景气血兼治,此病却专伤气分。
炒黄半夏 生益智仁 绵茵陈 广皮 厚朴 茯苓
又 疟止,舌白,不饥,大便旬日不通,此皆留邪堵塞经腑隧道之流行,久延必致腹胀癥瘕。
杏仁 白蔻仁 半夏 厚朴 生香附汁 广皮 茯苓皮
接服半硫丸二钱。
某 脉右弦左弱,留邪未尽,大便粘稀,最防转痢,较七八日前,势减一二,但去疾务尽,苦辛寒逐其蕴伏,而通利小便,亦不可少。
草果 知母 厚朴 茯苓 木通 滑石
曹 身痛,舌白口渴,自利,此湿温客气为疟,不可乱投柴葛,仲景有湿家忌汗之律。湿热
飞滑石 杏仁 郁金 淡黄芩 白蔻仁 防己
又 湿甚为热,心痛,舌白便溏,治在气分。
竹叶心 麦冬 郁金 菖蒲 飞滑石 橘红
化服牛黄丸。
又 心下触手而痛,自利,舌白烦躁,都是湿热阻气分,议开内闭,用泻心汤。
川连 淡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又 神气稍清,痛处渐下至脐,湿伤在气,热结在血,吐咯带血,犹是上行为逆,热病瘀留,必从下出为顺。
川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白芍 炒楂肉
费 舌白渴饮,身痛呕恶,大便不爽,诊脉濡小,乃暑湿从口鼻入,湿甚生热,四末扰中,疟发脘痞胀痹,当以苦辛寒清上彻邪,不可谓遗泄而病,辄与温补助邪。
黄芩 知母 白蔻 郁金 蒌皮 厚朴 杏仁 半夏 姜汁 石膏
又 脉濡,口渴,余热尚炽。
人参 知母 石膏 竹叶 甘草 麦冬
又 热缓,不欲食,津液受烁,当和胃生津。
人参 五味 知母 橘红 炒白芍 半夏曲
张 疮家湿疟,忌用表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
曹 寒从背起,汗泄甚,面无淖泽,舌色仍白,邪未尽,正先怯心虚痉震,恐亡阳厥脱,议用仲景救逆法加参。阳虚
又 舌绛口渴,汗泄,疟来日晏,寒热过多,身中阴气大伤,刚补勿进,议以何人饮。
人参 何首乌
孙 阳虚之体,伏暑成疟,凉药只宜少用,身麻属气虚,用生姜泻心法。
半夏 生姜汁 茯苓 炙甘草 南枣肉
沈 阳微复疟。
桂枝 当归 黄芪 防风 鹿角屑 姜汁 南枣
范五三 劳疟入阴,夏月阳气发泄,仍然劳苦经营,以致再来不愈,用药以辛甘温理阳为正,但未易骤效耳。
人参 当归 肉桂 炙草 川蜀漆 生姜 南枣
方 寒甚于背,阳脉衰也。
人参 鹿茸 炒当归 炙草 鹿角霜 官桂
鳖甲煎丸。
吴六一 背寒,舌白粉胎,知饥食无味,此为无阳,温中下以托邪。
生白术 厚朴 桂枝 附子 草果仁 茯苓
又 照方去茯苓加人参炙草生姜。
程 寒热经月不止,属气弱留邪,以益气升阳。
补中益气汤。
又 生鹿茸 鹿角霜 人参 归身 茯苓 炙草 生姜
某氏 建中法甚安,知营卫二气交馁,夫太阳行身之背,疟发背冷,不由四肢,是少阴之阳不营太阳,此汗大泄不已矣,孰谓非柴葛伤阳之咎欤,议用桂枝加熟附子汤。
人参桂枝汤加熟附子。
华氏 二十岁,天癸始通,面黄汗泄,内热外冷,先天既薄,疟伤不复,内经谓阳维为病,苦寒热,纲维无以振顿,四肢骨节疼痛通,八脉以和补,调经可以却病。
淡苁蓉 鹿角霜 当归 川芎 杜仲 小茴 茯苓 香附
顾氏 进护阳方法,诸症已减,寒热未止,乃久病阳虚,脉络未充,尚宜通补为法。
人参 生鹿茸 当归 紫石英 茯苓 炙草 煨姜 大枣
又 经邪不尽,寒热未止,缘疟久营卫气伤,脉络中空乏,屡进补法,仅能填塞络中空隙,不能驱除蕴伏之邪,拟进养营法,取其养正邪自却之意。
人参 当归 杞子 生白芍 茯神 桂心 炙草 远志 煨姜 南枣
袁妪 脉弦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是足太阴脾寒也,且苦辛寒屡用不效,俱不对病,反伤脾胃。
人参 半夏 草果仁 生姜 新会皮 醋炒青皮
又 灵枢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况老年人惊恐忧劳,深夜不得安寐,遂致寒战疟发,当以病因而体贴谛视,其为内伤实属七八,见疟通套,已属非法,若云肺疟,则秋凉不发,何传及于冬令小雪,当以劳疟称之,夫劳必伤阳气,宜乎四末先冷,疟邪伤中,为呕恶腹鸣矣,用露姜饮。
又 阳陷入阴,必目瞑欲寐,寒则肉腠筋骨皆疼,其藩篱护卫太怯,杳不知饥,焉得思谷,老年人须血气充溢,使邪不敢陷伏,古贤有取升阳法。
嫩毛鹿角 人参 当归 桂枝 炙甘草
又 前议劳伤阳气,当知内损邪陷之理,凡女人天癸既绝之后,其阴经空乏,岂但营卫造偏之寒热而已,故温脾胃,及露姜治中宫营虚,但畏寒不知热为牝疟,盖牝为阴,身体重者,亦是阴象,此辛甘理阳,鹿茸自督脉以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气分之刚暴,驱邪益虚,却在营分,奇经曰,阳维脉为病发寒热也。
鹿茸 鹿角霜 人参 当归 浔桂 茯苓 炙草
又 正气和营疟战已止,当小其制。
人参 鹿茸 当归 炒杞子 沙苑 茯苓 炙草
某 疟后,脾肾阳虚,便溏畏寒,肢体疲倦,当防肿胀。
附子 白术 茯苓 泽泻 苡仁 生姜 大枣
某 阴疟已乱汗多。
桂枝 牡蛎 生黄芪 炙草 归身 五味 煨姜 大枣
某 脉沉,舌白,呃忒,时时烦躁,向系阳虚痰饮,疟发三次即止,此邪窒不能宣越,并非邪去病解,今已变病,阴冱痰浊阻塞于中,致上下气机不相维续,症势险笃,舍通阳一法,无方可拟,必得中阳流运,疟症复作,庶有愈机。
淡附子一钱半 生草果仁钱半 生白芍三钱 茯苓三钱 生厚朴一钱 姜汁五分
一剂,此冷香真武合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