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面神经炎第 10 页
一、准确把握病机,辨证论治是关键
面神经炎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夹痰乘虚入中阳明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发生口眼?沸保痪貌≡蚍纭⑻怠?瘀互结,甚至伤及正气。我们认为面神经炎是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的本虚标实之证。故本病的治疗首先应重视祛风,辨明寒热具体用药。临床所见急性期多以风寒袭络证居多,常选用麻黄附子细辛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1周后多以养血活血,辅以祛风涤痰通络等治法,以加速瘫痪面肌的恢复。养血活血常选用鸡血藤、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祛风涤痰通络常选防风、荆芥穗、葛根、白芷、天麻、白附子、白芥子、胆南星、僵蚕、露蜂房等药;补虚益气首选黄芪、党参、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涤痰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或以活血通络为主,兼以祛风涤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涤痰祛风。至于其他病理变化,则在此基础上,予以变通,如偏寒者予以温经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清热解毒。
二、重视外治法
对于本病的治疗,除内服药外,应重视外治疗法,特别是针灸及药物贴敷疗法,效果尤为突出。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循经远端穴位。局部穴位常用地仓、水沟、颧?s、迎香、四白、太阳、丝竹空、鱼腰,远道取穴以足三里、合谷为主。初起邪实正盛,治宜泻法,后期外邪已去其大半,正气亦损,宜以补法为主。病初多采用浅刺,避免强刺激,一般不用电针。病久者宣深刺,宜用电针尤其对重症顽固病例,应用透穴、电针以增强刺激量,对体虚者应加灸法或配伍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贴敷法的药物选择,除遵循内服药物的治疗大法外,宜选用药性猛烈、辛香走窜、气味浓厚者,如马钱子、巴豆、麝香、冰片、乳香等。此类药物能直达病所,开结行滞,拔邪外出。部位主要为面部,面部组织薄嫩,穴位密集,药物通过刺激皮肤与穴位,吸收入血,故能发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气,扶正驱邪之作用。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1~2个月内明显好转而痊愈。年轻病例的预后较好,大约75%的病人在几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但亦有少数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的病史者,或老年人预后较差,部分患者恢复不完全,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的面神经麻痹等合并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