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面神经炎第 5 页
操作:若为初起,风池、合谷针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四白穴先直刺,得气后捻转片刻,再向下斜刺;阳白穴向上平刺透临泣或向下平刺透鱼腰,可交替应用,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可加艾条温灸,大椎用泻法,攒竹或鱼腰(针尖向眉梢平刺),翳风、廉泉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病延日久者,则所有腧穴均用补法加灸。
本证发病初起(一周内),面神经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近端取穴宜少,刺激宜轻,以温炎为主;远取诸穴,如合谷、外关、大椎等则可用泻法,强刺激。待急性炎症消退后,面部诸穴刺激可加强,除针灸并用外再加拔火罐。如用电针疗法,亦应在2周以后使用。
(2)虚风内动
取穴: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s、足三里。
加减:闭目难睁者,加攒竹、太阳;口歪难正者,加人中、承浆。
操作:颊车向地仓斜刺,地仓向迎香透刺,迎香向四白透刺,四白向颧?s透刺,颧?s向地仓透刺。以上诸穴皆用补法,刺激宜轻,留针30~60分钟,并加艾条温灸。风池针用泻法,足三里补法加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