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有关中医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5 13:17:28

□ 马作峰  姜瑞雪  河南省南阳医专中医系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统计,1949年我国人口不足5亿人,中医人数为50万人。2003年我国人口增至近13亿人,中医执业医师人数49万人,但其中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而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这说明我国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中医教育的一些缺陷应当是其原因之一。
  中医专业的招生门槛应适当提高
  目前中医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达到当地专科分数线,有志愿就一律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不考虑考生的各科成绩,笔者以为这种录取方法不利于中医学生的培养。
  中医学有其特殊性,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古汉语知识,在理解中医理论时,又需要一定的辩证观和恒动观。因此,在报考中医院校时,应当对考生的语文、政治等文科成绩作一定要求。从中医教育的实践看,即便考生总分很高,如果文科成绩差,将会影响其入学后的学习成绩,以致于厌恶中医。《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扎实的古汉语知识作为学习中医的工具,对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理论本身就晦涩难懂,即使语言文字功底较好,也未必就能很好地掌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中医经典的含义,而认为学中医枯燥无味,这些学生毕业后要么以西医为主,要么干脆改行。因此,与其选择那些不适宜学中医的人去勉为其难,倒不如宁缺勿滥,选择那些具备必要的基础,既具有一定资质,又热爱中医的学生认真加以培养。
  这种提高门槛招生的办法,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中医院校的招生,但从长远看应该比不考虑学生资质,试图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提高中医人员水平的办法要好。事实上不加筛选,全面撒网的招生办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中医教育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中医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学派的中庸思想、道家学派的形气、阴阳学说等,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医理论之中。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很难理解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历史记载,孙思邈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李时珍“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所不读,说明要学好中医,必须广识博学。有人把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比作是鱼与水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水,中医是鱼,池中有多少水,决定池中有多少鱼。对于长期接受现代科学熏陶的青年学生,更容易理解微观的、实证的、还原的西医理论,对宏观的、抽象的、整体的中医理论在内心深处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沿用传统的线性的思维方式,不太容易理解中医,因此,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中医的精髓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等院校应当努力创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培养其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中医教育应加强医德教育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医德的论述,如《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中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也说“二仪之内,阴阳之中,惟人最贵”,在医疗过程中,医家要“勿避险戏,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这些论述都强调学好中医的前提是要有高尚的医德。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而中医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这就要求有志于中医的学生必须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以德统才。因此,高校应当把医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医德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教育形式使之明确学习目的,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工作中去。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敢于迎难而上。只有在内心深处意识到医学的神圣、崇高,才能做到“好之”、“乐之”,才有可能培养出苍生大医。
  信任危机是中医教育的大敌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指出:“中医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确立对中医学的信心,是否对中医学具有信心其实也就是中医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而在目前,中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机,而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毛泽东主席曾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医药文化以其独到的魅力,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要让中医学生深刻理解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对源于西方文明的西医学,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跟在西医的后面做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工作,如果中医师不能掌握中医理论和技能,西医水平又无法和专业西医医师相比,最终只能沦为“二流的医生”。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