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卓越中医师培养新模式第 2 页
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1年),在中医学一级学科内进行轮训,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床边教学和案例式课程学习。改变中医学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器官系统(或问题、病例)为主轴的问题导向性学习,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切入点,将知识进行横向整合与纵向衔接。课堂教学把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作为主要形式。实施模块式课程设置与改革。遵循中医理论认知规律,构建以中医心、肝、脾、肺、肾各脏腑系统为主轴的临床课程新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依托该校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将四大经典诊疗思维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伤寒论辨证理论与临床实践》、《金匮要略辨证理论与临床实践》、《温病学辨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等一批案例式临床新课程。建设一批案例式临床教材。
第二阶段为专业强化阶段(1年)。在中医学各二级学科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总值班制,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诊疗技能,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
第三阶段为名师指导阶段(3年)。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与自身学科规律,实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效结合、名校与名校联合培养、学校名师与医院名医“双导师指导制”和国外访学制。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继续完成专业强化阶段训练的同时,由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中医名医与本校导师一同指导,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与思维能力,达到初年资副主任医师的水平。期间,在整合内地优质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利用粤港澳区域合作优势,实施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建立研究生国内外访学制度,时间不少于1年。通过“名师”、“名医”、“名校”战略提升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四是在考核机制上:引用国际通行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制定轮转考核、阶段考核、综合考核三级考核制度。制定《卓越中医师临床轮训考核指标体系与规范》,明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
五是在管理机制上:成立校(学校)院(医院)两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家指导小组、导师指导小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各环节进行有效指导,统一管理。改革学生学籍管理机制,尝试将学籍管理纳入医院人事管理范围,研究生除具备学生身份外,兼有临床医师或医院员工身份,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由医院支付研究生工作酬劳,提高研究生待遇,并建立相应的奖助学金制度,实现与国外医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接轨。
卓越中医师计划的创新之处
首先,建立了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所有学习内容完全在临床上完成,坚持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以临床带动课程学习、理论提高和素质培养,基础训练、专业强化、名师指导三段一体,相互递进。
其次,建立了PBL、案例式课程教学新体系。提高了课程的应用性、系统性、即时性。
再次,形成多途径“入口”与“出口”新机制,改变传统入口管理较死,学生不能根据个人能力进行流动的做法;出口方面建立了分阶段培养与分流机制,通过中期考核方式,允许能力不够的同学转入硕士阶段学习。
此外,建立名师、名医、名校相结合的指导机制,形成一条现代中医名医成长的特别通道。
最后,构建学生与医师(职工)两重身份有机结合的管理新机制,不仅显著改善研究生待遇,更主要的是提高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
潘华峰还向记者透露,该校这个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得到省教育主管部门首肯。该校作为广东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计划之“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先行试点单位,2011年研究生招生将率先试点招收“卓越班”,正式启动该计划。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