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存在的几个问题第 6 页
问题:所谓辨证论治,乃首先辨证,依据或针对证而立法、选方、用药。上述肺脓肿的辨证论治没有辨证诊断,成了依据或针对“期”或“证候”的“辨期论治”或“辨证候论治”,与辨证论治命题不符。
(3)关于“辨证论治”项之“证候”:所谓证候即证的临床表现,包括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尤其强调不可缺舌象、脉象)。值得提醒和注意的是有些章节辨证论治的证候却偏偏缺失了舌象、脉象。
(4)关于中医术语规范运用问题:如阻塞性肺气肿的“辨证论治”之“肺肾两虚证”的治法为“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为“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如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之“肺肾气虚证”的治法也为“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为“补肺汤加减。肾不纳气者,加胡桃肉、沉香以纳气定喘;……如见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黑锡丹以补气纳肾,回阳固脱”。两者证候、治法相同,因此该两病之“证”应当是“同证”。但前者称“肺肾两虚证”,后者却称“肺肾气虚证”;两者治法均为“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在方药中却又出现“补气纳肾”概念。中医脏腑学说只有“肾主纳气”,肾气虚,则肾不纳气,动辄气喘等,理应“补肾纳气”。不仅中医学文献无“补肺纳肾”或“补气纳肾”之说,更无“纳肾”之谓。一般“肺肾气虚证”的治法为“补肾益肺,纳气定喘”,方药多以人参蛤蚧散加减。笔者建议:应以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为准加以规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