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视点 >> 正文

儒家伦理对中医医德的影响第 2 页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7 16:00:47

    正基于此,中医在业医者那里成了“精光之道,大圣之业”(《素问·灵兰秘典论》)。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序》中论说了自己对业医的认识:

    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译释》)

    正因为医术涉及救命活人,所以医家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这是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德性。诚如明代名医龚信在《明医箴》中有言曰:

    今之明医,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医部》)

    他的儿子龚廷贤,子承父业,亦为名医,他在其专著《万病回春》中有《医家十要》,其中有言曰: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医部》)

    正因为历代名家大多坚守“医乃仁术”的信条,在实践中表现出对任何病人能够一视同仁,关心体贴、竭诚尽智,全力以赴,且无欲无求,不图名利。正是由于儒家“仁学”的影响和历代名家的实践,中医早就形成了自己优良的医德传统。

    如北宋名医唐慎微,“治百病百不失一”,名声极大,但凡是病家来请,“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都是主动去贫病之家诊治,尤其照顾“困厄无告”的患者。明代名医万全,不念旧恶、不计前仇,曾千方百计治好一怨家小儿的危重病症。他在其著《幼科发挥》中就表示“以活人为心,不计宿怨。”确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云: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