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对中医医德的影响第 2 页
正基于此,中医在业医者那里成了“精光之道,大圣之业”(《素问·灵兰秘典论》)。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序》中论说了自己对业医的认识:
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译释》)
正因为医术涉及救命活人,所以医家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这是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德性。诚如明代名医龚信在《明医箴》中有言曰:
今之明医,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医部》)
他的儿子龚廷贤,子承父业,亦为名医,他在其专著《万病回春》中有《医家十要》,其中有言曰: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医部》)
正因为历代名家大多坚守“医乃仁术”的信条,在实践中表现出对任何病人能够一视同仁,关心体贴、竭诚尽智,全力以赴,且无欲无求,不图名利。正是由于儒家“仁学”的影响和历代名家的实践,中医早就形成了自己优良的医德传统。
如北宋名医唐慎微,“治百病百不失一”,名声极大,但凡是病家来请,“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都是主动去贫病之家诊治,尤其照顾“困厄无告”的患者。明代名医万全,不念旧恶、不计前仇,曾千方百计治好一怨家小儿的危重病症。他在其著《幼科发挥》中就表示“以活人为心,不计宿怨。”确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云: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