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未来发展要体现“生生之道”第 4 页
然而,中西医结合在中医的某些领域并不十分成功。比如,用形态学和化学为主的西医指标评价中医疗效多数获得阴性结果,而中医的疗效又确实存在,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中医不科学但是有效。当然,为了说明中医疗效的科学性,还是有相当多的西医指标被用于中医临床科研,并达到P<0.05的西方科学标准,这些工作大多数是在国内完成的,国际学术界并不认可,临床上也很少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去提高疗效。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使用西医的概念和方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医的藏象与西医的脏器是两个概念,但由于难以对中医的藏象进行定量观察,不得已只好采用解剖学脏器的生理、生化或形态学指标进行藏象、证和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结果的不伦不类是可想而知的。对于经络研究,虽然有很多物理的和感觉的证据,但拿不出形态学结果仍然不被认为是发现了经络,经络研究在西医的严格结构化实证标准下已经濒临死亡。
但这些困难并不影响中西医结合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一些西医专业的学者进入了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学术界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更多的中医专业出身的学者也在努力地学习西医,出国深造,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现在的中医学术圈里,除了一些解放前从业的老中医,上世纪60年代以后毕业的中医无不以西医的造诣作为在中医学术界立足的资本,学术研讨会或研究生答辩会上充斥着各种西医的专业术语,中医学者在努力地比拼西医功力,以显示自己的水平。由于对中医经典的掌握和临床疗效基本上不作为中医研究水平的标准,老中医在中医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靠边站”了,而经典理论最多也只是研究论文的一个点缀。
近年来,反思中西医结合道路的文章已经发表了很多,大家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但真正改变局面的措施仍然没有形成,中医的发展前途仍然渺茫。
{中医与多学科结合之路可行}
不少学者在他们的文章中已经涉及了这样一个方向,有一些命名描述这个方向,如钱学森提出的唯象医学,还有整体医学、信息医学、量子医学、中医现代化等等。总之,它的基本特征是采用在西医中还不太使用的现代科学概念和方法去研究中医,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老三论和新三论,使用数理模型和复杂系统的解析方法是其中的重要特点。在经络研究中,不拘泥西医的四种组织学结构,将视野深入到人体中无形的部分,如细胞连接、细胞外无定形基质、组织液的流动等;在对中医气血的认识方面,则超越西医已知的血液和神经放电,大胆借鉴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重性概念。技术科学的介入如经络电测量诊断疾病的脉象诊断仪也是西方医学中所没有的,还有人文学科等向中医学的渗透,如从易经、佛教、道教和气功等角度对中医的研究,把这些研究通通归入中西医结合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了区别于狭义的中西医结合,我们将这些研究称为中医多学科结合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