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未来发展要体现“生生之道”第 6 页
强调系统科学,并非否定西方生命科学在微观知识层面的作用。稳态的维持需要反馈,反馈需要信息的传递。因此,信息的载体、传输和转导等一系列微观过程是我们理解中医必不可少的知识步骤和未来临床的可操作界面。
{中医与系统科学的结合体现健康医学本质}
西方科学家探索生命本质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家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开启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先河,物理学家克里克与沃森共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则对生命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指出生命的本质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他的封笔之作《存在与演化》中,他推导出维持系统有序性的条件是充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能够流动的物体多呈流体状态,与固体的有形结构不同,能量和信息更不属于有形结构,因此,实现系统稳态靠的不是有形结构,而是无形的流体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这与西医的解剖学立学之本大相径庭,反而与中医关注的形而上(气)思想相接近,而这三个流又恰恰是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经络研究之后,我们对中医经络形成的认识,即经络是人体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输渠道。经络又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对象,养生堂的“常客”,经络通畅是保证这三个流的条件,三个流的存在则构成了系统维持稳态即健康态的基础,古典中医理论、现代养生实践与现代系统科学的探索在这里实现了优美的对接。
总之,未来的中医发展要体现中医对健康问题和生命本质的阐述,也就是要体现陆广莘所讲的“生生之道”,而不能局限在疾病上。治病之后的养生保健是医学的继续,目标的终点是健康。人体健康态与如何维持健康态的中医健康学研究应适时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以便在科学的层面上更清楚地阐明中医的健康原理,让全世界更多人接受和运用。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