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医的阳光和空气第 3 页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于中医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孔子一生的言行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春秋时期的动荡让许多人感到生不逢时,但孔子逆势而上,令名不期而至,更惠及华夏子孙。在中医出现困境、西医日益强势的今天,此中包含的精神对中医研习者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孔子云“志于道”。尽管形而上的关怀并非孔子所长,但形而上的情怀却贯穿了孔子一生。凭借这种情怀,孔子一生虽然凄凄惶惶,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但他心中始终充满着温情和渴望,甚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虽生活困顿,经历坎坷,但孔子却高寿而终,不能不说信念、乐观和博大胸怀对身体健康所起到的调节作用可能要超过我们日常的想象。
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做基础,后世儒者的担当感和责任感是谈不上的。即使有一时的热情,也会很快在物欲的洪流中被淹没。这恰恰是许多中医研习者当前面临的尴尬——因“降其志”而最终“辱其身”。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医乃仁术”是儒者担当感和责任感在中医学领域的具体化和落实。但日常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像孔子那样成为“上医治国”的“仁者”?就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来看,他所讲的“仁”显然不是为了虚悬一格,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意思是一旦我把“仁”作为目标踏踏实实去做的时候,已经是“仁者”了。研习中医者同样如此。
目前实际状况是,很多中医研习者往往会出现“东不成,西不就”的尴尬局面:学中医却感觉到远不如西医见效既快又有市场,因而丧失信心。学习中医又嫌弃中医,西医也不精通,结果只能是徘徊在“夹缝”中混日子。在内不能实现个人抱负,体现自身价值;在外不能治病救人益于社会,甚至无力养家糊口。由此,自己蒙羞,中医亦蒙羞——目前中医的困顿就在于此。
对于这种做人做事过程中出现的内外交困的状况,孔子当头棒喝:“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不是中医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信念出了问题,“坚持”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始终抱着坚定的目标和谦卑的态度“继承”,而不是妄自尊大、心浮气躁的用现代各种手段“发展”,状况反而要好得多。这是目前学习中医最重要的一条。但我们在《内经》和《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中的确找不到如何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