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如何认识中医第 5 页
就拿其中能直观地观察到的“血”来看,《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由此可见“血”是由食物精华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流动于血管内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生化之源在中焦脾胃,并循环运行于脉道以奉养全身。粗粗一看仿佛此“血”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血管中的“血”类似。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中医学中“血”的概念,它有“脾统血”、“心主血”、“肝藏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津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等含义,中医临床上还有“血郁”、“血热”、“血寒”、“血滞”、“血涩”、“血溢”、“血虚”、“血枯”、“血痹”、“血脱”、“血厥”、“血不归经”、“血不养筋”、“血不循经”、“血分热毒”、“血随气陷”等与“血”相关的概念。因此,中医学中“血”的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血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中医的“血”与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精、气、津液”及中医的临床诊疗等均相关,实际上,它还是一个体现人体动态信息特征的抽象概念。
针对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信息系统,中医运用四诊所获得的数据对它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定位,进而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措施调节机体的动态趋势,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使患者恢复健康。在这过程中携带着许多雏型的控制论原理。也正是这种以整体观与动态观为基础的多维动态空间的概念,使中医对机体所反映信息的认识不同于西医。
以脉象信息为例,如用脉象浮沉、迟数、强弱、滑涩、弦濡等信息来判定机体当时的状态,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动态变化等, 这是中医的动态信息空间决定了脉象属于中医学范畴的定性分析的内容。若用脉象信息来诊断心脏瓣膜疾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症等,这是西医的病症信息空间决定脉学属于现代医学病症范畴的定性分析内容。两个不同的症状空间概念、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中西医对待同一临床特征、同一疾病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及不同的治疗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