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内经》对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
中医学术:《内经》对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对人体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较为深入,其中以《灵枢·本神》最为详细,其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下面结合《内经》原文叙述如下。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担当、接受之意。任物,是指心(神)接受外物的刺激或信息,担任认识与分析,并作出反应。此“心”即“神明之心”。由于“心”感知、接受外界的信息,是接受外界信息的总汇,形成各种形象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兼有意识类活动的主宰和思维活动的起点的双重作用。
“心有所忆谓之意”:张介宾注:“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想而未定者,曰意。”因此,意包括思忆和意念两种含义。意为心经过接受事物的信息,并与以前的记忆、经验一起综合分析,从而产生了某种思想萌芽,但尚未肯定的思维活动。
“意之所存谓之志”:存,定也,留也。志,按《荀子·解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志”当指记忆,记忆意味着藏。由于意有记忆的含义,如果将“意”理解为人的短期记忆,则“志”所表达的是属于人的长期记忆。同时,张介宾《类经·藏象》“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而《灵枢·本神》将“志”表述为“意之所存谓之志”,即是一种决定了的意向,并能存之内心,坚定不移。因此,“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示长期记忆;一是表示志向。现代心理学将“意志”相连,既表达了形象的、感性的意识转化为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过程,又表达了思维活动的一种指向性和持续性,即意志决定着初级的认知活动中,哪些可以储存,哪些可以舍弃,是属于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并为人类所独有。《内经》对“意志”是用“志意”来表达,但其含义是一致的。“志意”对所有的精神活动均可产生影响,正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又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强调其不仅影响、控制人的注意力,而且影响人的本体意识、情绪等精神活动,甚至将“志意”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代名词,认为其可以主宰人的形体等活动。如《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言“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等,均是此意。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