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中医之谈魂说魄第 6 页
当然,作为五神之一,魄之为病,也常可表现出心理或精神症状。试看落魄之人,多遇人生之落,而人生之落必伴灰暗情绪,故见目暗无神,如丧神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之无味,饥渴不知,冷热不辨,形销骨立,如行尸走肉,此魄离职守矣。“落魄”两字,真得神髓。
魄既为精气所养,则魄病之治当以益精养气之品为宜。若牵涉情志者,心病还须心药治,当以心理治疗或“志意”的自我调适为主,《灵枢·本神》就有“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之说,又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而安神定魄之品如琥珀、龙骨、龙齿、朱砂、磁石、生铁落,菖蒲、人参、茯神等可为辅。如痱病之类以身体感觉或失语为主者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治,地黄饮子、小续命汤、虎潜丸、解语丹、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活络丹等为常用方,针灸也可获效。过敏性疾病也当辨病与辨证相合,其基调以阳气虚者居多,或是“气不舍魄”故。
然真正定魄之法莫过于养气调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尽合魄意。其中“呼吸精气”可增肺气以养魄;“独立守神”既可凝神以定魄,又可调志意,收魂魄;“肌肉若一”则何来皮肤冷热痛痒感觉不知,或感觉过于敏感,或动作失于协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岂是虚言?
以上多魂、魄分论,那么魂魄同病者又如何?他们往往表现出魂魄所司的躯体感觉与精神症状并存:轻则寤寐异常,或整宿不寐,或寐而难醒,或梦寐恍惚,或憋气,甚至呼吸暂停,此魂魄不相呼应或交替,使动而难静,或静而难动所致;重则显于精神意识,如癫狂;若意识丧失,神昏谵语,感觉异常,循衣摸床,则为魂魄欲离散。《灵枢·本神》云:“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当然,治疗起来就较复杂了,当心(神)、肝(魂)、肺(魄)并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