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经验交流 >> 正文

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中医肿瘤防治

www.wujue.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7 13:51:02

王小宁 霍介格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医肿瘤学领域,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的提前干预,对于延缓和减少肿瘤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包括预防疾病的发生及当疾病发生后,如何控制处理,不使其进一步加重。“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其后,《难经》、《金匮要略》等承先启后而发挥之。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防传变。后世医家又不断补充和丰富了“治未病”的思想,孙思邈则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
  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4)“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这一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富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应用于中医肿瘤学领域,可以贯穿于肿瘤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
  未病先防——养正御邪
  肿瘤与其他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的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医宗必读》中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且由于脏腑生理功能的失调紊乱,疲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自生,形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金代张元素《治法机要》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从可能导致肿瘤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
  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养,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另外,在饮食方面勿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等。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如《医碥》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江苏启东地区作为肝癌的高发区,在经过“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预后,发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个实证。还需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劳逸适当。从源头上预防是抗御肿瘤重要方法之一。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wujue.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