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医思维的源头第 6 页
《易》与中医
从太极图上看,我们中医在哪里呢?在中间的S曲线。有人攻击我们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调。怎么治病?调和阴阳。那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了。他们说这也太简单了,我说这就对了,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复杂的东西越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我有一个命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叫智慧。而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知识。学国学、学中医不是学知识,是开智慧。
明代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大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虽然从现存孙思邈文献中并没有找到这一句原话,但他在《大医习业》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我将它概括为《易》为体,医为用。在张介宾看来,《易经》讲的是天地之理,中医讲的是身心之理;《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易经》和中医是内外关系。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生命观可以说很多,但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中医当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气。气虽看不见,但真实存在。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不仅仅是中医,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方术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是按照这个象数模型建构起来的。阴阳就是二气,五行就是五种气,气是最大一个象。气是什么?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有人说气是信息等等。究竟气是什么呢?其实气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自己身体上体察到气、感觉到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