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能走精英之路
汪海升
贵报4月3日发表的陆金国先生的《中医高等教育繁荣下的隐忧》一文,对文中提出的问题深有同感,但最后提出中医应该走精英教育之路的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
历史上的中医并不都是精英
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的名医有多少是精英。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然而扁鹊绝对不是一个精英。史籍记载:在邯郸做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又去当五官科医生,到秦国又成为儿科医生。为了满足人们的“贵妇人”、“爱老人”、“爱小儿”需求去从事不同科的工作,这不就是为了满足平民的需要吗?这也完全是平民的作为,而不是精英所为。华佗也谈不上是其时代的精英,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医疗来讲在其所处的时代也不是什么精英,充其量不过是个业余职业,他的第一职业是长沙太守。孙思邈也不是什么精英。翻开中国医学史真的找不到几位属于他们时代精英的医生。我们今天把他们写进医学史,把他们当精英是另一回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当时医生的地位是还在巫之后,被当时的精英士大夫之族所“君子不齿”的。在古代他们即使想进入精英行列也是很难的。以至于古代有的医学大家竟怕因为从医有辱祖宗,而不让他的后人在其墓碑上写上他是医生,唯恐有辱祖宗。
直到民国时代中医的地位仍然是非常低的,以至于低落到与妓女并列,一些现代的文化精英竟然以辱骂中医为乐趣。
新中国成立才改变了中医的地位,公立医院的中医大夫成为了国家的干部,中医也有了研究院、大学,有了博导、院士。但是简、便、廉、验仍是中医特色。中医切不可忘本,忘记养育他的人民去走精英之路,离开养育它的人民群众,中医将萎缩得更快。
中医精英之路行不通
中医若想生存,必须把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高高在上,仅仅在象牙之塔里研究中医,中医是难以发展的。
今天的西医如此强势发展,如此普及,是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的。现在从农村村卫生室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基层乡镇卫生院到三甲医院无不是西医在唱主角。但是,在基层的西医也不是精英。再看西医的学校教育,中专、大专、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精英教育一样不少,但没有一个西医教育专家提出西医是精英教育。正是因为西医有中专、大专这样的非精英教育,才使得基层医疗单位有大量的西医医务人员。如果中医走中医精英教育之路,从市场竞争角度就等于主动放弃基层的中医阵地,同国家发展中医的战略也是不相适应的。现在培养的5年制的本科生都宁可在城市改行打工也不愿意到县城、乡镇去当中医大夫,甚至小一点的城市都不愿意去,一旦学制延长,毕业后都是硕士、博士,精英们就更不能到基层工作了。有人会说精英也可以到基层去工作,但那只是喊喊口号而已,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还没有达到让硕士、博士到乡镇一级医院工作的程度,现在让这样的精英们到基层工作对国家来讲也是人才的浪费。
中医要发展必须走平民之路
我不反对中医当中出现精英人才,不仅不反对而且非常希望出更多的精英人才。但是如果作为制定中医的教育方针,则必须是面向平民的,是万万不可把培养教育精英当成中医的教育方针的。精英在绝大部分学科都是少数人,多数人是从事基层工作的,仅仅有少部分人是从事研究的精英。除少数高、精、尖学科外,任何学科都有三部分人组成:众多的基层人员、大部分的中层科技人员和少部分的精英学者,三部分人员缺一不可。一个学科没有基层人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高级精英人才就得不到发展。精英的研究成果要靠大量的基层人员去推广,同时基层人员也不断地为精英提供科研素材。高端精英与基层人员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只有存在大量的基层中医人员,中医才能发展壮大。
所以,中医要发展,其教育方针就不能是精英教育。能够推动中医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兼顾专科、本科、本科以上的精英教育。在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发展中专教育,如此才能大量培养出能够到基层工作,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