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还须心药医
叶攀 张继红 宜昌市中医院
心性清灵
急用开窍 缓宜平和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心痛》记载“苏合香丸”治疗卒暴心痛,为我们开启了开窍法治疗心痛的思路。取芳香开窍之品治疗胸痹心痛是与心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心性清灵,秽浊蒙闭心包,阻遏心窍,心窍不利,则心神不安。临床所见到的胸痹心痛患者,大多有胸痹心慌,精神不能自主,或神昏气厥等心窍不利等症状。苏合香丸方用苏合香、麝香、冰片等药为君。《本草纲目》谓苏合香“气香窜,能通诸窍脏腑”,麝香“通诸窍,开经络”,诸药合用,大有开窍醒神,宣利气机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秽浊之邪蒙闭心包,本应用辛温阳药以通之,然则心为火脏,不受辛热散气之品,故临床应选用冰片、朱砂等寒药以入心经。胸痹心痛是胸中之病,心肺居胸中,心性清灵,化瘀过猛则损心。肺为娇脏,逐瘀太强则伤络。两者均不耐久攻强攻,芳香开窍剂虽能图一时之通,但辛香走窜太强,故不能久用。胸痹轻时,用药须平和,祛痰不宜用峻剂,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之类。逐瘀不宜用猛剂,可选丹参、郁金、鸡血藤、琥珀之属。瘀阻于心,活血当配用养血药如当归等。瘀阻于肺时,当痰瘀气同治,治痰当用具有下气润肺作用的紫菀、款冬花、杏仁等消痰而免伤肺阴;消瘀当兼配通络作用之地龙等通肺络解痉,通肺气宜肃降而少宣泄,用苏子、沉香之属。
心居阳位
通阳为先 补阳益气
胸痹心痛的发生,内因为阳气素虚,寒气聚于清阳之府,外因为寒邪外袭,胸阳不布,脉管挛急,寒则血凝而不利,且常夹浊阴痰瘀上逆,痰性黏腻,盘踞心胸,占据阳位,阻碍气机,黏滞阴血。治之首当宣通心阳,激浊扬清。通阳多选用薤白、桂枝、瓜蒌。《灵枢》有“心病者,宜食薤”之说,又谓“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入胃,其气走于上焦,受气而营诸阳者”。纵观仲景通阳诸方,也均以薤白为首选。桂枝入心经,亦是通阳要药,岳美中谓:“当心阳不振,浊阴弥漫,胸膺旷之区顿成迷雾之乡,投以桂枝,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瓜蒌,宽胸散结,《别录》载“主胸痹,悦泽人面”。上三味均是通阳常选要药。
临床上冠心病以中老年多见,补法尤为重要,然则补益要以补阳补气为主,补阳宜选用附子,附子是补阳第一要药,能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上助心阳以强心。补气宜选用黄芪,炙甘草。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揭示了气虚致瘀的病机,同时创立了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以补胸中大气,大气若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此乃“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
心主藏神
调心宁神 注重行气
心主藏神,人体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若心神不明,则易发生疾病。《素问·灵台秘典论》载“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心神调节失常临床常表现或悸或痛或失眠等症状。正如张璐谓:“今阴乘阳位,阻其阳气布息呼吸往来之道,若喘若呕若哕,心舍神者也。”故常选用入心经,宁心神之药,引经药常选远志、菖蒲,《药品化义》谓“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本草从新》谓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二味均可化痰湿,宁心安神,是引经的要药。
此外,心血不足时,常选酸枣仁、柏子仁等补养心血之品以养血安神。重镇安神则应选用性寒入心经的朱砂、磁石、琥珀、珍珠等。胸痹心痛之本虽为虚,然则气机不利亦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临床上可见冠心病患者,多有所欲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和等精神因素,情志不调,气机不利,则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而致心神不安。《灵枢·平人绝谷篇》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治疗冠心病时常选用入气分之药如降香、香附、檀香、砂仁、郁金、川楝子、玄胡、佛手以疏肝调气,调理脾胃升降之气机,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神安。
心痹多瘀
活用化瘀 通络为要
胸痹心痛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已广泛应用。然而,活血化瘀药,药力又有强弱峻缓之分,归经有走脏走腑之异,药性有寒热温凉之别。胸痹心痛,邪有因气因痰因浊因瘀之异,滞有在气在血在经在络之殊。张景岳谓:“五脏之滞,皆为心痛,刺治分经,理甚明悉”。因此,活用活血化瘀药尤为重要。根据药力峻缓,丹参、当归、山楂、丹皮、赤芍、泽兰较平和,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等药力稍强,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地鳖虫等药力峻猛。
按活血化瘀药之专长,胸痹痛甚加乳香、没药、三七、血竭等;瘀阻于络可用全蝎、蜈蚣、穿山甲;兼气郁可用川楝子、玄胡;兼水道不利可用益母草、泽兰。
胸痹心痛多病程较长,病初为气滞在经,缠绵日久,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治当疏通络脉,然通利络脉非草木类活血化瘀药所能胜任,可遵叶天士治络脉经验,运用虫类药剔凝瘀,通络脉。通络药中,全蝎、蜈蚣长于祛风,僵蚕、地龙长于化痰,水蛭、虻虫、地鳖虫长于通络化瘀。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