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说说脾胃与痰饮第 3 页
何谓调理脾胃?《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此和以温药,利其小便乃是治痰饮病的重要经验,深得调理脾胃之要义。温药和之,当指温运脾阳,脾以温为健。而痰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张仲景治痰饮之代表方为“苓桂术甘汤”,即以茯苓为主药,健脾渗湿,白术补益脾气,而用桂枝通阳化气以助茯苓温化痰饮。又如善治支饮,溢饮的小青龙汤,亦取干姜温脾与肺,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液在体内正常运行,不致停蓄为患。以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治肾虚水泛为痰饮,也是通过温肾阳而达到温运脾阳之目的。因而方中除附子、肉桂以温肾阳外,又用茯苓、白术、山药以健脾渗湿制水。此属张氏温药和之的范例。又如张仲景为治悬饮和“支饮不得息”而设的十枣汤及葶苈大枣泻肺汤,均用大枣益气护胃,寓有深意,大枣不仅可以缓和酸药之毒,并可使脾旺可以制水,这都体现了治疗痰饮当从脾胃着手的精神。
利小便也是治痰饮的重要方法。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从小便而去,不仅有助脾健运,而且可杜其生痰之源。故利其小便与温化痰饮是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两个重要环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泽泻汤,以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即用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水,特别是茯苓一味,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利水,俾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很多治痰方剂,如燥湿化痰之二陈汤、清热化痰之清气化痰丸、润燥化痰之贝母瓜蒌散、温化寒饮之苓甘五味姜辛汤,及治风化痰之半夏天麻白术汤等,均伍以茯苓,正是宗杜其生痰之源之旨。
综上所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治病必求其本,治痰饮尤当调脾胃,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贾佩琰)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