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走世医文化传承之路第 2 页
仲景还据《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总结成为六经辨证,严密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热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被后世称为“医圣”。特别是“扶阳气”、“存阴液”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核心,是以驱邪与扶正两大法门来实施的。因此,只有结合临床实践,参以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才能继往开来,拓展《伤寒杂病论》博大精深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辩证法思想。
对此,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有“昔有圣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内经》,仲景而行之以立方,号群方之祖。后之学者,以仲景之心为心,庶得制方之旨”的盛誉。
由此可见,从《黄帝内经》等古医籍的传世,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及后世医籍的形成,是沿着一条有序的世医传承规律和模式而进行的,而世医的中医学知识结构和内容,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根本所在。
创模式:经方闪耀辨证思想
中医治病,必须有药方。《潜夫论》云:“凡治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此方者,药方也。清·吴谦《医宗金鉴》尚有“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也。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的记载。柳少逸强调,“方因法立,法就方施”,乃仲景临证组方之内涵,从而印证了方剂学是阐明治法与方剂基本知识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的基础学科。
清·宝辉《医医小草》尝云:“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各有取义。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荡涤邪气,渍取其气,以留连病所。”仲景立方定法,开古今之医门先河,变化无穷。如《伤寒杂病论》中有众多剂型、服药法和服药时间,仍当尊之,不可率意弃之。是故,《伤寒论》113方,“药方也”;论中397法,乃“则也”、“道也”。临证所用,当“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