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
一、风温 二、温热 三、温疫 四、温毒 五、冬温
1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於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1)。
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
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
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传,故但恶热也。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
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飚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 ,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沈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始太阳,终厥阴。伤寒以足经为主,未始不关手经也。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於肺,口气通於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但初受之时,断不可以辛温发其阳耳。
盖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热,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彼此对勘,自可了然於心目中矣。
”附注(1)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馀则无有可见舌苔乃胃中浊** 薰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
”大承气汤方:大黄”六钱、芒硝”三钱、厚朴”三钱、枳实。
水八杯先煮枳朴,後纳大黄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後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方论:
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今为邪气蟠 於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於其间也。故汤名承气,学者若真能透澈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
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1)。
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
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
若去入阴之芒硝,则云小矣。
去枳朴之攻气结,加甘草以和中,则云调胃矣。
”附注:(1)厚朴分量不似伤寒论中重用者,治温与治寒不同,畏其燥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